李湃豐
特區政府昨日公布首階段旅遊熱點落實項目,包括開放舊油麻地警署、特色社區之舊城中環及香港龍城深度遊等,並推動香港工業品牌旅遊。在全球旅遊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香港正站在文旅產業轉型的關鍵節點,亟需重新梳理自身獨特的「城市基因」,結合地區特色與創新思維,打造可持續的文旅產業新質生產力。
從政策規劃到市場實踐,香港可逐步探索一條融合歷史文化、多元盛事、跨界生態與科技賦能的轉型路徑,而其成敗關鍵在於能否將「港味」轉化為不可替代的旅遊體驗。
從「景點打卡」轉向「深度體驗」
過去,香港旅遊的傳統優勢集中在維港夜景、主題樂園和購物商圈,但這些已難滿足新一代旅客對個性化、在地化體驗的需求。近年數據顯示,內地旅客的娛樂消費顯著增長,逛展、觀劇、演唱會等文化活動成為新潮流,旺角金魚街、落日飛車觀光巴士等「生活化場景」已成內地遊客「打卡」首選。這意味着,香港需要將旅遊重心從「景點打卡」轉向「深度體驗」,而全港十八區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蘊正是突破口。
例如,深水埗的鴨寮街以二手電子產品聞名,若能結合「復古科技市集」與工作坊,讓遊客體驗修理舊收音機或製作懷舊遊戲機,便能將市井文化轉化為可互動的文旅IP;九龍寨城公園因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爆紅,其獨特文化魅力蘊含巨大的旅遊開發潛力。未來特區政府可研究將九龍寨城公園周邊地區改造為沉浸式文化體驗區,結合虛擬現實技術重現上世紀的市井生活,並引入手作工坊讓遊客參與傳統工藝製作,如打鐵、竹編、糖畫等,形成「懷舊+文創」的體驗閉環,凸顯地區獨特性,避免千篇一律的商業化陷阱。
此前,特區政府推出「日夜都繽紛」活動,成功帶動市面氣氛,吸引市民外出消費。未來可通過「主題化策展」和「科技賦能」提升深度。台北的「白晝之夜」透過藝術裝置激活街區,香港可借鑑此模式,將「#ddHK設計#香港地」等活動從短期展覽升級為年度標誌盛事,將十八區轉化為「露天美術館」。例如在西貢橋咀洲設置地質藝術裝置,結合火山岩地貌打造「自然與藝術共生」的徒步路線;在離島區大澳漁村引入光影藝術節,以「水鄉燈飾」重現傳統棚屋文化等。
推動「全民旅遊大使」計劃
面對年輕客群對「碎片化、個性化」行程的需求,香港也需加速智慧旅遊基建。旅發局可整合優化現有平台,推出一站式App,利用AI技術提供個性化行程推薦,例如根據遊客偏好自動生成「文青路線」串聯PMQ元創方、西環壁畫街,「親子路線」整合挪亞方舟主題公園與大埔林村農耕體驗等。此類技術可進一步與AR結合,參考東京「TeamLab無界美術館」的沉浸式互動,在熱門歷史建築如中環大館、舊油麻地警署等投射虛擬場景,讓遊客「穿越時空」感受昔日香港。
此外,大數據驅動的「精準營銷」至關重要,目前許多新晉的網紅「打卡」地,其背後是演算法精準推送「街區深度遊攻略」的助力。數據顯示,一個旅遊訂單可帶來7筆以上泛消費。透過分析旅客消費行為,香港可針對不同客群設計專屬產品。例如可針對中東旅客推出「清真美食地圖」與阿拉伯語導覽服務;針對年輕族群開發「城市探秘」遊戲,將打卡點隱藏在街市、唐樓中,不僅創造差異化體驗,更結合獎勵機制刺激二次消費,形成「體驗-消費-傳播」的鏈條。同時,特區政府也要持續推動「全民旅遊大使」計劃,鼓勵市民參與文化導覽、手作市集等社區項目,將「港式人情味」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從九龍寨城的歷史傳奇到離島漁村的樸實日常,從廟街夜市的霓燈閃爍到西九文化區的藝術盛宴,香港的市井煙火與中西交融的歷史底蘊,是塑造差異化文旅體驗的核心競爭力。未來唯有將多元文化資源,轉化為「獨特在地體驗」,並以科技與政策賦能產業鏈,把握大灣區「一程多站」的機遇,方可將「人氣」轉化為「財氣」,讓文旅產業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