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逸飛肖像。陳逸飛家族供圖
●《開路先鋒》,陳逸飛、魏景山,1972年,布面油彩,現藏於中華藝術宮。
●《佔領總統府》,陳逸飛、魏景山,1977年,布面油彩
●《潯陽遺韻》,1991年,布面油彩,私人收藏

「藝術家的根本是發現美、傳遞美,我們的創作只是告訴人們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未被發現的美。」多年後的今天回顧這些話,感覺仍是那麼滾燙。這是藝術家陳逸飛的肺腑之言。今年,他離開整整20年了。但是在上海,在藝術界,他從未遠離。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陳逸飛記憶」。●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帆

在上海無人不識陳逸飛,上海浦東美術館近期推出的「時代逸飛:陳逸飛回顧展」對他有這樣的定義:當代美術界傑出的藝術家、海派文化的繼承發展者、「大美術」和「視覺藝術」的倡導和踐行者、紅色文化創作的開拓創新者、傾心投入城市文化建設的貢獻者、具有時代影響力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上海媒體還有評價:某種意義來說,今天上海的藝術家其實都生活在陳逸飛之後的延長線上。

或許上述這些文字還是比較抽象,但如果你是一個藝術愛好者,一定會聽過《開路先鋒》《黃河頌》《佔領總統府》……如果你生活在港澳地區,可能會對佳士得、蘇富比拍賣行的幾次由中國藝術家作品創下的紀錄有所耳聞:《潯陽遺韻》《麗人行》《紅旗》《弦樂四重奏》……這些都是中國油畫進入國際拍賣市場的里程碑。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的上海市民、旅客,浦東世紀大道上那尊日晷樣子的雕塑《東方之光》,應該會讓你對浦東和上海的朝氣有更為具象的感受……這些作品都源自一個名字:陳逸飛。

用中國的美感動世界

浪漫的寫實主義畫家。這是陳逸飛本人比較欣賞的海外媒體對他的評價。陳逸飛師從著名油畫家俞雲階,1965年畢業後,就成為上海油畫雕塑創作室專業畫家,並於1970年擔任油畫組負責人。1969年,23歲的他與徐純中合作水粉畫《金訓華》。金訓華是為搶救國家財產與洪水搏鬥而光榮犧牲的青年楷模。作品一經發表,在全國掀起學習金訓華的熱潮,陳逸飛也隨之名聲大振。

1966年至1980年期間,陳逸飛創作了大量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中國文聯副主席許江就毫不諱言自己少年時就是逸飛「迷弟」,曾藉到上海看展之際,悄悄跑到位於長樂路瑞金一路的上海油雕室,只在大門口徜徉,想着這就是陳逸飛工作的地方,也許他正在裏面,也許不在,只來到這裏感受下就很幸福的感覺。

陳逸飛的好友、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在陳逸飛墓碑上寫過這樣一句話:「這裏安息着一個人,他曾以中國的美麗,感動過世界。」這是對陳逸飛另一重身份的高度概括:用畫筆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開路先鋒」。

改革開放之初,正處事業高峰的陳逸飛義無反顧地按下「重啟鍵」,自費赴美留學,進入紐約亨特學院攻讀藝術碩士學位,並通過勤工儉學遊歷歐美各大博物館,研習西方名作,同時也考察當地的文化建設。1983年在美國哈默畫廊大獲成功的「水鄉」系列,可以視為陳逸飛感動世界的起點。他創作的水鄉,與早年作品中的英雄主義氣質有着千絲萬縷的血脈聯繫。尋常的小橋流水全無陰柔,而是刪繁就簡,將畫面切割得渾厚壯美,展現了江南水鄉的另一個層面。「運用西方的技巧,賦予作品中國的精神」使他成為首位在西方主流藝術市場引發關注與收藏熱潮的中國當代畫家。1985年,哈默博士訪華時,還將陳逸飛的油畫《故鄉的回憶——雙橋》作為禮物贈送給鄧小平,成就中美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之後,他創作的多組作品又屢屢引起轟動:「音樂家」系列、「西藏」系列,特別是受電影藝術實踐影響的「仕女」系列。2023年王家衛執導的《繁花》熱播,陳逸飛的《玉堂春暖》和《仕女與鳥籠》作為背景亮相於劇中重要的場地「至真園」內,毫無違和感的搭配。

燃燒自己投入「大美術」建設

當然,如果僅僅是創作了很多「很貴」的作品,今天許多人在回憶起陳逸飛的時候就不會那麼心疼到熱淚盈眶。正如後來大家所看到的那樣,明明可以在國外躺着「數錢」,但他卻選擇了「燒錢」——回到祖國,燃燒自己來投入「大美術」的傳播與建設。

弟弟陳逸鳴介紹,哥哥之所以從純繪畫領域轉向視覺領域,受到包豪斯設計體系的影響很深。包豪斯是二十世紀初起源於德國的藝術與設計運動,其核心理念是設計應優先滿足實用需求,提倡建築、工藝、藝術的協作,打破傳統界限。他認為,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與包豪斯興起的年代有相似之處,當時的中國需要視覺設計來滿足人們內心深處對美的渴求,更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由此,他開始大力推動並實踐視覺藝術的發展。

上世紀九十年代,陳逸飛創立的「Layefe」品牌首次將「時裝」的概念帶進中國;他創辦的《青年視覺Vision》培養出一大批青年創意人才;他涉足影壇,先後執導拍攝了《海上舊夢》《人約黃昏》《逃往上海》《理髮師》四部電影。另一個深度影響陳逸飛的是紐約SOHO,實踐地就是上海泰康路。當年,這裏是一處即將拆除的弄堂食品機械廠,有關部門有意開拓文化創意產業,卻苦於無經驗可循。陳逸飛實地考察後,先後租用了700平方米的廠房做工作室,又對老建築風貌保護等問題不斷建言獻策。在他的示範作用下,不少藝術家和文化企業紛紛跟進。時尚就在這裏悄然生長,成就了如今享譽中外的田子坊。

即便是忙碌的工作極大損耗健康,陳逸飛依然沒有停止讓上海和國家變美的實踐。2004年7月,他又主動向浦東相關部門建言發展創意產業,在有關部門支持下,選中張家浜邊上一條800米長的鄰河地帶打造浦東創意街。他送出最後一稿「張家浜創意街初步構思」的時間為2005年4月4日,距離他去世僅有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