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內地湧現「學術酒吧」。經過一輪「遍地開花」風潮之後,隨之也出現「大浪淘沙」,有人選擇放棄經營,有人則改變路線經營。能經得起市場考驗、堅持到今天的,經營者大都秉持分享學術與知識的初心,在校門外搭建平台讓學術面向大眾,從開放式討論之中啟發大家對知識的追求,令學術尋覓到更多知音。「那喝酒和學術怎麼能搞到一起?」—「學術酒吧」風潮初起時,坊間就曾經為此熱烈討論過,「學術酒吧」究竟是「鬆弛學習」還是「純粹娛樂」?是件很有趣的事。 ● 文:張卓立 受訪者供圖
有人認為,「學術酒吧」只是一種靠「裝」、以「學術」做招徠、讓講者在大家面前「吹吹牛」的吆喝式經營。事實上,「學術酒吧」的定義,發展至今並不只限於「經營一家以學術為主題的酒吧」,更多的是「酒吧舉行『學術酒吧』環節」。活動前酒吧會準備好必要的影音電腦器材,讓主講人用PPT等簡報軟件向大家分享,觀眾邊享用酒品,邊坐在沙發、地毯聽講和交流。一些主講者還會設置遊戲、小實驗,妙趣橫生,營造出一種有別於高校講堂的氣氛。
「我本身唸哲學畢業的,以前在大學,覺得課堂上的學術知識可以用更加貼地、大家容易聽容易明白的方法呈現,知識是應該離開校門,走向大眾層面的。」經營「學術酒吧」活動的廣州克萊因Homebar負責人阿達,2024年10月開展他的事業,酒吧位處的天河區,有華南師範大學等高校,故此吸引到不少附近的高校學生、知識階層上班族,而且阿達他們比較容易邀請到就近的講者到場分享。來到「學術酒吧」主講的,包括高校研究員、碩博士生,也有一些是藝術家、電影人。
阿達認為,寶貴的知識不能只局限於學術研討會和論文。「學術研究總是消耗許多時間的,但不是每一位搞學術的人都有機會走上講台分享自己的成果。我辦學術酒吧,目標一方面是想學術研究者有更多元的機會向大眾表達自己用青春換來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就是希望聚集更多愛好汲取學問的年輕人,推動大家就算離開課堂、離開校園,都能保持汲取知識的熱情。」
考驗經營者知識素養與生意眼光
「學術酒吧」活動的主題與定位,因應酒吧客源、市場特性與經營目標各有差異,例如深圳有些酒吧主力為創科,以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數字營銷等作為主題,與深圳這個創科產業盛行的氛圍密切相關。廣州的「學術酒吧」市場競爭說來也不小,除了阿達的酒吧,還包括一些書店等,也會舉行「學術酒吧」活動,「學術酒吧」甚至會面臨在日間舉行「讀書會」等知識分享活動的咖啡館的挑戰。「學術酒吧」活動主要都是靠入場費維持成本,而活動分享的話題、主講人名氣、宣傳推廣力度,都會對每一場「學術酒吧」觀眾數量產生決定性影響,所以要平衡理想與現實的商業經營,很考驗經營者的創意與人脈。
因其哲學背景,阿達的酒吧把經營重心放在心理、美學、歷史、攝影、博物館學、圖書等課題,晚間舉行有特定主題的「學術酒吧」活動,在邀請專家學者分享之外,還會舉行沒有特定主題,供參與者隨意進行開放式探討的「非正式會談」、觀影會等等,假日日間又會走出酒吧,帶大家到公園進行美術創作活動,這些令Homebar收穫了一批鐵桿粉絲,令「學術酒吧」活動製造到較為穩定的客源。
更為意外的收穫,是阿達得到一個與閩台菜餐廳合作的機會,把「學術酒吧」活動移師餐廳,觀眾不只有品酒的參加者,還有用餐的客人,類似「餐廳秀」的活動形式令更多人認識「學術酒吧」,也讓阿達有機會舉行美術工作坊等更多元化的活動,並聯繫到更多合作夥伴和潛在觀眾。
「學術酒吧」的經營能否持續,既需要考慮到舉辦知識含量高、科普趣味兼備的講座,又要考慮到營收與成本,經營時顧慮到的地方比一般酒吧還要多。正如阿達說,「為渴望與大眾分享知識的人搭建平台」,「學術酒吧」雖然不是嚴肅的學術的討論,但透過輕鬆的知識聚會,活動為學術人才尋覓知音的定位也逐漸清晰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