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的酒吧不再是傳統的純粹喝酒或燈紅酒綠的場所,部分酒吧是有主題性的,到那裏去不光是買醉。 資料圖片
●廣州克萊因Homebar負責人阿達常在此舉辦「學術酒吧」活動。

去年從新聞了解到內地興起「學術酒吧」,透過社交平台聯絡到廣東的酒吧,筆者得到數次機會在廣州的「學術酒吧」主講,有緣遇上阿達,見證他把「學術酒吧」由家庭式酒吧的場地,移師至餐廳,一步一腳印,堅持之下漸漸獲得各方的認同和支持。甚至覺得,活動可以像「餐廳秀」一樣,系列化、恒常化長期舉行。

筆者在「學術酒吧」分享,沒有收取演講費,自費應付交通食宿,只是希望把自己對香港歷史文化的熱愛,與內地的青年觀眾分享,身體力行「講好香港故事」,同時以自己從事媒體工作和創作音樂戲劇作品的熱情尋覓到知音。

「歷史並不老派」是我在「學術酒吧」分享的系列主題,有香港的戲院發展歷程,也有香港流行音樂。觀眾當中,有不少是當地高校學生,還有一些是建築師、會計師等年輕專業人士。有一次「學術酒吧」緊貼時下熱話,趁電影《破·地獄》在內地上映,讓筆者分享香港喪禮習俗,那次「學術酒吧」在餐廳舉行,只計預約參與的觀眾就有40多人,還有另外一些是在餐廳用餐的顧客,人數特別多。氛圍固然令人鼓舞,參加者的熱烈發問,特別是對儀式細節尤有興趣,更令筆者也深刻體會到粵港文化的同根同源,亦為香港有這麼優秀的電影,以及前輩傳承了寶貴的傳統文化而感到自豪。香江風貌,樂趣無窮,《水餃皇后》臧姑娘的奮鬥傳奇,再一次引起內地對香港獅子山下精神的注目,期待以後有機會繼續在「學術酒吧」分享香江故事。我不期待每次都是觀眾盈門,但只要能藉「學術酒吧」這個平台促進兩地文化對話,貢獻文化雙向奔赴,也能突出這個集學術與娛樂、社交於一身的平台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