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在實踐寬恕時最大的障礙,往往是因為無法寬恕自己。如果一個人對過去耿耿於懷,就很難真正釋放善意去寬恕他人。」訪問中,何敏儀提到她學術生涯的老師,一位同樣研究寬恕這個重要人生課題的教授,他正是克服自我寬恕障礙的真實例子。
「老師在年幼時經歷了極大的創傷,他和弟弟目睹母親被進屋盜竊的小偷殺害,卻因為年紀尚小無力阻止,導致他陷入深深的自責,怪自己沒有能力保護媽媽。他的弟弟亦患上嚴重抑鬱症,最後不堪打擊而自殺,這進一步加重了他的內疚感。他覺得沒有花很多時間關心弟弟,亦未察覺對方的抑鬱症已經很嚴重,當時的他無法原諒自己,也無法原諒兇手。多年後,老師依靠信仰找到了自我寬恕的方法,這段痛苦經歷驅使他開始研究寬恕這個主題。」
從回憶起手 同理心思考
何敏儀指出,事實證明,寬恕自己的過去是實現真正寬恕他人的前提。在促進親密關係穩定性方面,寬恕能幫助受害者從負面情緒中解脫,促進關係修復,有助建立長期穩定的情感聯繫。不過,知易行難,其團隊遂提出了「REACH」方法模型。這五部曲分別是:Recall(回憶)、Empathize(同理心)、Altruistic gift(無私的禮物)、Commit(承諾寬恕)和Hold on to Forgiveness When You Doubt(堅持寬恕),她指出:「首先是『回憶』,即回顧那些讓我們受傷的事件,但要在安全的環境中進行;接下來是『同理心』,試着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雖然這非常困難,卻是寬恕的關鍵。」在理解之後,「無私的禮物」強調寬恕是一份禮物,不僅是給對方,更是給自己,因為寬恕能帶來內心的解脫。最後兩步是承諾寬恕和堅持寬恕。
香港生活節奏急速、高壓,要自我調節心態和寬恕更加困難,「很多時候,伴侶缺乏深度溝通的時間,容易因瑣事引發矛盾。」她建議,他們可以一起旅行、散步,或在寧靜的咖啡店中聊聊心事,「對話應聚焦於彼此的感受和關係,而不是日常瑣事或工作壓力。」她又以儲錢作比喻,「伴侶之間應該每天都存愛入銀行,表達愛意、定期約會或進行深度溝通,這樣才可令關係更穩定、更幸福。」
何敏儀表示,未來可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寬恕機制,並結合行為與生理指標,更精準地測量寬恕與自我調節的過程;而擴大縱向研究的時間跨度,深入研究寬恕對長期關係發展的影響,也是重要方向。此外,其團隊計劃推廣以「希望」為基礎的婚姻治療計劃,當中會結合香港本地的文化需求,進一步完善這套治療方法,並提供更多工具與方法,幫助伴侶維繫長久而穩定的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