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莊程敏)第四屆「國際醫療健康周」將於5月26日至6月15日舉行,展示業界最新技術。在昨日記者會上,多位業界人士提到香港醫藥界引入人工智能(AI)等創新元素,協助研發及診療。ECBot創辦人及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教學科研部副教授張世平昨日就「AI醫療+傳統中醫」作分享,他以舌診作例子,「由於我們配備了AI程序,可以即時捕捉到拍攝的狀況,拍攝結果即可傳送到後端進行分析。」他認為,當傳統中醫與人工智能相結合時,在疾病預防或保健方面,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他又舉例指,那些大家平時在藥材店購買的湯藥,外國人或華僑通常需要前往唐人街購買,然後自己煎煮。但現在,可以通過植物提取物配合人工智能,研發出適合日常飲用的養生茶,這樣一來,市場的需求將會有很大的提升。現在已經可以見到一些餐館或飲品店內設有「AI中醫」診療窗口,幫助顧客選擇適合的飲品或食物,就像自己使用的智能系統一樣。
AI可增強表達溝通能力
張世平續指,「我們與全球多個協會都保持聯繫,外語能力也是我們的優勢,透過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我們能夠高質素地將中醫研究成果以外國人易於理解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無論是寫成文章還是製作影片等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優勢。」
香港醫療及保健器材行業協會主席董行兆則提到美國的關稅政策對會員的影響,當中特別是產品在內地生產,且其主要市場在國外,則關稅的升高對他們的影響尤為明顯,目前的應對方案是提前備貨,並盡快將貨物出口到海外市場;其次則是尋找其他市場,比如南美、亞太地區、日本以及中國內地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