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巡塘橋」。 作者供圖

木 木

於無錫而言,文脈與商脈是互為支撐的,融會貫通,形成強大的生命體世代傳承。彷彿人有任督二脈,一脈主血,一脈主氣,二脈若通,則八脈通。這種相互成全的關係,在兩個時段得到集中體現。

一是康熙乾隆時期。無錫作為京杭大運河漕運系統的樞紐城市,在當時已經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工商名邑,有所謂「上塘十里盡開店,下塘十里盡燒窖」的說法。康乾二帝南巡,必駐蹕無錫。皇帝與隨行百官、文人墨客間詩文唱和,頌繁華盛世,享山水之樂。毗鄰惠山寺的寄暢園,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整整100年裏,兩個皇帝共12次巡遊江南,每次都到此處,留下了許多詩章和匾聯。乾隆甚至「愛其幽致」,繪圖帶回北京,在清漪園(今頤和園)萬壽山東麓仿建一個園子,命名惠山園(今諧趣園)。寄暢園精緻奢華的山水建築配以上乘的詩文碑刻,堪稱無錫文化與經濟相得益彰的標本。

二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值無錫民族工商業發展的鼎盛期,各大工商家族相繼走上歷史舞台。他們在叱咤商場的同時,非常重視家族企業的文化建設和精神傳承。作為中國第一代民族資本家,他們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思想普遍比較開放,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東西也有所涉獵。比如,創辦永泰絲廠的薛南溟,是近代著名散文家、外交家、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之一薛福成的長子。他致力於將父親主張的發展資本主義、使用機器生產殖財養民的願望變為實踐。六大家族都積極網羅和培養人才,包括高薪聘用外地甚至外國專家委以重任,開辦全日制學校,設技術培訓班,建職員和工人養成所等。他們大力培養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並擇優選送國外留學深造,讓他們更多接觸世界。這些民族工商企業的掌門人出自書香門第、官宦人家,他們不像土財主那樣自大驕狂,而是主動學習先進的資本主義經濟管理和技術,洋溢着積極向上的生命活力。

在這樣的文脈商風滋養下,無錫人生來有一種對文化傳承的執着追求。作為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無錫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文化遺產豐富多樣。從古老的運河、橋樑、園林,到現代的博物館、藝術館,無不展示了無錫文化的獨特價值。無錫人尊重傳統,珍視歷史,也善於吸收新文化新思想,在文化的繼承、創新與發展中建立起一種動態平衡。他們積極挖掘多樣化文化資源,通過修復古建築和舉辦特色文化活動,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實現路徑,讓人們更多地了解和感受無錫的文化魅力。

積極進取的商業精神根植於生產生活方式,形成了無錫人務實、勤勉、注重實效的性格和處事特徵。無錫人不尚空談,善於捕捉商機,勇於開拓創新。無論是早期民族工業家,還是當代高新技術企業家,都展現出非凡的商業洞察力和執行力。在開放包容的營商環境中,企業普遍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政府積極為各類人才提供廣闊發展空間和良好生活環境,進一步激發了無錫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熱情。而正是這種創新精神和創業熱情,使無錫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低調奢華,是無錫人的生活藝術,也是我們打開無錫的正確方式。無錫的城市人文特徵是極鮮明的,無錫人追求生活品質,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精湛的園林藝術,是他們注重精緻生活方式的象徵。從古代私家園林,到現代公共文化空間,處處展現出無錫人對美的不懈追求和創新發展。當然,無錫人的追求是低調而含蓄的,他們拒絕浮華,注重實用性和性價比,力求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最大的價值。其實,一個人能否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保持理性和節制,是文明與愚昧的試金石。同樣,面對挑戰或機遇,能不能冷靜而果決地行動,最終決定了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

當我漫步在新開張的恒隆廣場裏,無法想像這是一個二線城市的消費場所。恒隆是一家規模較大的香港地產發展商,在內地多個城市有物業組合項目,均以恒隆廣場命名,定位高端,是所在地「城市脈動」的領導品牌。無錫恒隆廣場總樓面面積約25.9萬平方米,坐落於市中心最繁華商圈,匯聚了200餘家優質零售店舖,堪稱高端時尚品牌集中地。更難得的是,恒隆廣場與周邊環境及傳統歷史建築融為一體,復古與新潮的碰撞帶來獨有的時尚文化體驗,成為無錫精緻生活的風向標。

大氣而精美的店堂裝修,隨處可見的國際大品牌,特別是來來往往的顧客骨子裏透出來的那份從容,讓我產生錯覺:這怎麼會是無錫呢,難道不該是香港、廣州或者上海嗎?據項目負責人介紹,無錫恒隆廣場將與先前落成的上海恒隆廣場、即將落成的杭州恒隆廣場一起,依託所在城市中央商務區的核心腹地,發揮強大的協同效應,引領長三角消費新時尚。

以二線城市的規模,展現一線城市的氣魄,打造出頂流城市的生活品質,這就是無錫!無錫已然是繁華的,但不是卡拉OK式的繁華,而是古典音樂式的繁華。無錫已然是富足的,但不是暴發戶式的富足,而是貴族式的富足。

由此,我想到惠山寺裏的「天下第二泉」。古往今來,這泓清泉,受到多少帝王將相、騷人墨客的青睞。茶聖陸羽當年將此泉品為「天下第二泉」,或許真有深意。想天下之大,歷史之久,號稱「天下第一泉」者何其多矣,今天又有誰能記得。「第一泉」如走馬燈似地消失在無情的歲月裏,「第二泉」卻長駐人間。蘇軾「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浪漫,阿炳月夜獨奏《二泉映月》的蒼涼,都幻化在這一脈隱於千年古剎不爭出頭卻底氣十足的泉聲水韻裏了吧。

我們入住的君來世尊酒店旁邊有一條小河,名叫巡塘河。河上有一座單拱小石橋,名叫巡塘橋。沿巡塘河兩岸,是巡塘古鎮。古鎮興盛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即無錫近代民族工商業發展的鼎盛時期。看着百年古鎮上錯落有致的老建築,小石橋畔頗有些年頭的依依垂柳,聯想到這幾天在無錫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一種莫名的滄桑感漫上心頭:

一拱千秋柳萬條 清風縷縷自逍遙

古來多少風雲客 步履匆匆過小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