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對進口中國商品徵收關稅暫時降至約30%,但許多美國中小企業仍負擔沉重。《紐約時報》日前引述耶魯預算實驗室報告顯示,美國進口商品的總體平均關稅稅率,仍處於1934年以來最高水平。依賴中國商品的美企擔心如果關稅政策變化,他們要減少進口特定商品,甚至裁員捱過難關。

波士頓一間鞋廠東主萊文表示,公司約半數產品在中國生產。他日前專程前往中國,與東莞的供應商溝通,確認現時只會進口最昂貴的產品,即價格超過200美元(約1,563港元)的鞋款。萊文解釋,願意選購較昂貴商品的顧客,更有可能負擔得起關稅的額外成本,「平價鞋款無利可圖,低收入消費者將面臨最嚴重的商品短缺。」

科羅拉多州設計師史密斯在中國生產定製雨靴,她計劃關閉自己在鹽湖城的倉庫,解僱3名員工削減開支。史密斯稱,她要提前半年為年底銷售旺季備貨,現金流壓力沉重,「『暫緩』徵收關稅讓我害怕,未來稅率會否變化,我對此毫無信心。」

只生產最受歡迎商品

普賴爾是肯塔基州一間小型玩具廠東主。特朗普上月初宣布對等關稅後,普賴爾叫停了所有在華生產計劃。如今關稅稅率降低,普賴爾準備先盡快生產最受歡迎的款式,設法運往美國。

俄勒岡州服飾店東主羅奇表示,他準備與中國供應商接洽,提出由他本人、供應商以及製造商分別承擔10%的損失,這樣就無須為商品漲價,盡可能留住客戶、維持與供應商的合作。羅奇直言,現時稅率是他能承受的上限,「至於145%的關稅,我們根本無法承擔,交易會被徹底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