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千尋)香港無家者的情況各異,部分人基於個人選擇露宿街頭,亦有不少無家者因面臨各種障礙而難以獲得有效支援。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與聖方濟各大學昨日發布研究指出,成癮、精神健康及身體健康問題是妨礙部分無家者獲得支援服務的三大障礙,受訪無家者中近九成有成癮問題,過半患有抑鬱症,逾九成報稱患有身體疾病。社協倡議擴展住屋計劃,引入「先安居」與「康復住房」綜合模式,為本港無家者提供支持。
近九成無家者有成癮問題
72歲的無家者吳文標患有黃斑病及聽力障礙,曾居住於唐樓七樓,因眼疾及腳部嚴重皮膚病難以上下樓,2021年3月經社工轉介入住社協無家者友家宿舍。社工協助他入院檢查治療,護士則為他定期敷藥並提醒服藥。在「友家」同事的照顧下,他的皮膚病於三個月內痊癒。他還參與聽力測試,護士幫他申請了兩副助聽器,讓他在過馬路時能夠依靠聽力辨別周邊情況。吳文標說,自己因為性格不喜歡別人幫忙,但現在已逐漸改變。
另一名無家者、58歲肥仔(化名):「我覺得回到『家』面對四面牆好束縛,之後又露宿街頭。」肥仔所指的「家」,其實是政府資助宿舍,17年來他斷斷續續露宿街頭,正是因為這些宿舍限制多。「住政府宿舍最多半年,一來沒有私隱度,二來日間要出街周圍行,夜晚才可以回去,三來年期太少,只有半年。」
社協於去年第二至第三季委託聖方濟各大學,以問卷形式訪問101位無家者,發現近九成無家者有成癮問題,其中約八成人吸煙成癮、逾五成人賭博成癮、逾三成人有酗酒問題、約三成人有藥物濫用問題。精神健康問題方面,逾半受訪無家者患有抑鬱症,有25.7%的無家者幾乎每天感到孤獨,22.8%在一半以上天數中對未來感到絕望。研究亦發現,幾乎所有受訪無家者都報稱患有一種或多種身體疾病,超過一半被診斷為慢性病。
社協倡引「先安居」「康復住房」綜合模式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吳衛東表示,社協倡議引入「先安居」與「康復住房」綜合模式,即向無家者提供立即獲得永久性獨立住屋的機會,無須先決條件;同時根據住戶需要,提供不同層級的支援,包括同儕支持、生活技能訓練、心理健康服務,以及協助連結外部臨床或醫療服務。
聖方濟各大學湯羅鳳賢社會科學院院長黃於唱指出,現時政府資助的無家者宿舍缺乏隱私空間、有六成舍友最多只能入住半年,每日還有開放的時間限制。他建議康復住房應整合醫護服務、改善住宿設施並為年長或殘障無家者提供無障礙設施;並考慮延長康復住房的居住期限至不少於兩年。研究團隊亦倡議政府機構制定「無家者友善政策」,進而減少無家可歸現象並提升弱勢群體的生活品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