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率團訪問卡塔爾及科威特,成員包括30多名香港工商界人士及20多位內地企業家,首次以「香港+內地」聯合團隊形式亮相中東市場。這一「抱團出海」模式在香港社會引發廣泛討論。支持者認為,內地企業的參與可彌補香港在重資產項目(如基建、能源)上的經驗不足,而香港的國際化規則體系和專業服務則能為合作提供風險管控保障。例如,香港的普通法制度、國際仲裁服務及金融工具創新,可幫助中東項目對接國際標準,降低法律與融資風險。然而,也有聲音擔憂,香港在合作中可能被弱化為「中介角色」,需警惕產業空心化風險。不過,只要了解當前產業體系的複雜性,便可明白到「拼船」絕非簡單分工,而是通過資源整合,形成「1+1>2」的協同效應,創造多贏局面。
從現實角度看,「抱團出海」是企業應對逆全球化浪潮、配合國家推動「雙循環」與「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中東作為「一帶一路」西向樞紐,沙特、阿聯酋、卡塔爾和科威特等國在能源、醫藥、金融、高新科技、城市發展與智能管理等領域,與內地及香港特區相應業務的輸出高度契合。例如中東各地出現越來越多大型基建項目,必然催生對融資、綠色金融、ESG等伊斯蘭金融服務、建築服務、智慧城市管理服務的需求。香港和內地企業可結合各自在金融和建築科技的專長,按中東客戶需要打造出從規劃、融資到建造和管理的一整套發展方案。又例如隨着中國與中東地區經貿量不斷上升,除了如招商港等大型港口營運商可爭取中東的港口經營權外,香港和內地物流企業可聯合在中東建立海外倉和區域分撥中心等物流設施,提升中東當地的物流服務效益。通過強強聯手,不只有助提升香港和內地企業的業務量,更有助實現業務高端化和多元化發展,並拓寬創科產品應用的場景。
善用制度彈性
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國際金融中心,以及國際航運樞紐,已與中東國家簽署一系列雙邊經貿、稅務等協議或備忘錄,未來香港可善用大灣區「一國兩制三關稅區」的制度彈性、河套區乃至更大範圍的「前研後產」較低創新成本和完整產業鏈等內部獨特優勢,扮演三個重要角色。
一是制度銜接者。香港的普通法體系、國際金融網絡,與內地及中東的企業及資金形成互補;二是發揮風險緩衝帶作用。香港的獨立關稅區地位和成熟的爭議解決機制,可幫助規避地緣政治風險;三是擔當創新試驗田。香港的科研轉化能力(特別是河套深港科創合作區的發展潛力)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產業鏈結合,推動例如伊斯蘭金融和中東智慧城市建設。
打造一站式落戶平台
作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着力點之一,特區政府可以從三方面優化政策框架,以放大「抱團出海」對經濟多元化的推動作用。一是更大力度構建跨境合作生態網絡,例如一方面設立面向中東市場的大灣區產業合作基金,採用「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模式,在重點產業領域推動香港和內地企業合作;另一方面深化和擴展粵港兩地專業資格互認範圍,試行以「項目制」形式允許兩地律師、工程師等專才參與中東項目,打破人才流動壁壘。二是提升香港的金融樞紐功能,包括打造更為吸引中東資產的管理市場和吸引中東投資者的金融產品,這些都需要在稅務豁免或優惠方面作出優化,讓香港適應伊斯蘭金融方面的要求。三是創新區域協同機制,包括可考慮在北部都會區設立「中東經貿合作園」,集金融、法律、建築、物流等服務於一地,打造面向中東企業的一站式落戶平台。香港更可善用自身在資金和信息方面的優勢,試行資金和信息跨境流動試點政策,建立「大灣區—中東資金和信息走廊」,為跨境電商、物流等產業提供合規支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