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輝 立法會議員
特區政府積極「搶人才」,只用了1年時間,就實現了原定打算用3年才可達成的目標,成績亮麗,工作備受肯定。按特區政府數字,自2022年底推出一系列積極招攬人才措施後,截至2025年2月,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45萬宗申請,當中超過29萬宗獲批,約19.6萬名人才抵港,部分人才更攜同家眷來港落戶,有助補充本地人口及人力的缺口。
事實上,相關輸入人才的計劃容許家眷隨行到港生活和就學,是許多人才考慮來港落戶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現行安排,獲准以受養人身份來港居住的人才子女,可選擇入讀本港不同資助模式的中小學和幼稚園,亦可以自修報讀文憑試,並以本地生身份報讀本地大學。
然而,特區政府留意到一些人申請高才通等計劃並獲批簽證後未有來港,但其子女則透過受養人簽證以本地生身份報考大學。為回應公眾關注,特區政府早前透露正檢討相關簽證安排,考慮要求申請人須在港居住一段時間,證明其在港發展,子女才能享有本地生的身份和待遇。
自有關消息傳開後,筆者收到不少擬來港的人才及其家眷的來信,他們對特區政府正進行的檢討紛紛表示憂慮,其中有意見認為特區政府若單方面更改政策,是有違當初人才來港時的預期,甚至損害受養人的合法權益。就此,筆者隨即分別向勞工及福利局和教育局的高層官員反映他們的關注,並跟相關部門的官員作過深入討論。
筆者明白特區政府進行是次檢討,是希望獲批的人才及其子女早日來港適應本地生活,同時兼顧到本地學生的入學機會。可是,擬來港人才提出申請的時候,特區政府的政策確實容許其作為受養人的子女可享有與本地學生同等的教育權利和資源,未有明確提及相關人士必須在港住滿一定年期才可享有該些權益等的條件。
因此,對於該些獲批簽證的人才及其家庭來說,能夠在港享有相關教育權利可說是一個合理期望,而且他們可能已作出若干準備來港的安排,一旦突然被撤銷有關權利,一定會令該等家庭大失預算,同時可能對特區政府「搶人才」造成影響。
吸引人才對香港相當重要,擬來港人才的意見亦屬合理,當局宜予考慮。日前筆者已去信教育局局長,促請審慎研究,同時建議教育局倘若決定調整相關政策,也宜預先設定一個轉制日期,讓在此轉制日前獲批的申請者繼續保留有關權利,而轉制後申請者則不再獲同等待遇,同時做好有關訊息的發布。相信這樣會較好地兼顧有關人才家庭的期望與本港市民的關注,合理平衡各方訴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