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能源汽車生產線。 資料圖片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創新力排名上升至第十一位,成為過去十年中進步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在全球科技創新的浪潮中,中國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這一成就不僅體現在全球創新指數的攀升,更在經濟、國防、文化、外交等多個領域引發連鎖效應,中國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在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下稱公民科)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當中,課題「人民生活的轉變與綜合國力」的學習重點,包括了綜合國力的提升(經濟、文化、自然資源、教育、科技、國防等)。隨着中國創新能力的持續增強,中國在更多領域實現突破,推動了中國在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上的進步,甚至為全球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事實上,創新科技的進步,不單是在科技力提升中呈現,同時在不同領域上產生了協同效應。在公民科的學習中便需要了解國家在創新科技取得的成就與發展的因果關係。

中國創新力的提升是一個系統工程,受惠於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國家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置於優先發展地位,全力創建世界級研究機構與工業技術園區,為科研提供經費資助和稅收優惠,鼓勵公私合作,共築創新生態。

賦能經濟轉型 汽車能源表現亮眼

近年,中國通過創新賦能經濟轉型,成功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創新力的提升正改變着中國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以電動車為例,中國已超越德國、日本、美國等傳統汽車製造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和電池生產國,中國電動車企業如比亞迪等崛起,不僅推動了中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更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中佔據重要地位。

中國在能源發展領域的成就表現同樣亮麗。據國際能源署數據,中國佔全球太陽能板供應鏈的80%至95%,預計到2028年,全球60%的再生能源將來自中國。這些創新成果不僅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能,更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此外,中國在核能技術領域也發展迅速,中核集團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實現「雙億度」運行,標誌着中國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取得重大進展,為未來清潔能源的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化創新說好中國故事

在文化領域,中國創新力的提升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開闢了新路徑。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讓文化遺產得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例如,利用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等技術,考古學家能夠更精確地還原文物原貌,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時,中國還在積極推動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通過科技創新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在全球掀起動畫熱潮的國產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便是將中國傳統文化以現代科技方式展現出來。這類新型文化業態的層出不窮,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提升軟實力,說好中國故事。

中國創新力的提升有助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主張合作共贏,與其他國家分享創新成果。在鐵路、港口、橋樑和隧道建設等領域,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共建國家分享技術經驗,助力發展中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中國在太空(空間)探索、清潔能源等領域也重視國際合作,包括與不同國家合作將地球觀測和通信衛星送入軌道、將中國空間站打造成全人類的「太空之家」、將探月工程各種成果與各國分享等。這些合作不僅提升了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更在解決全球性問題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到,中國創新力的提升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更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動力。同學在公民科的學習中,便需要了解國家在創新科技取得的成就,將如何推動國家在不同領域的發展。

●羅展恒 資深文化工作者,從事新聞及教育工作多年,曾主理公民科和通識科相關網站及參與教科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