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於全球迅速普及,成為推動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亦緊貼科技脈搏,積極將人工智能應用引入教育領域。不少中小學已開始在教學中廣泛使用AI工具,包括智能評卷系統、語音識別軟件及教育管理平台等,以提升教學效能,讓學生體驗更創新、多元的學習模式。

事實上,眾多教育學者均認同科技融入教育能為學與教帶來深遠變革。

教育心理學家維谷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學生在適當支援下能有效提升學習表現。AI正好是提供這種支援的有力工具,可以協助教師適應學生個別需要,例如利用軟件分析學生的課業、測驗及考試表現,從而整理班級或個別學生的學習狀況,幫助教師設計更具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並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及即時回饋,促進學生更有效的學習。

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課程中,若師生能善用現今AI應用,亦能大大提升學與教的效能。公民科注重學生對本地、國家及全球社會議題與科技發展的認識,並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處理價值衝突及終身學習的能力。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提出的「布魯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亦指出,高層次學習包括分析、評鑑與創造。AI正好協助學生在龐大資訊中進行分析、比較不同觀點,並建立屬於自己的見解,與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所強調的高階思維能力不謀而合。

例如,學生可利用AI搜尋及整理資料、分析社會趨勢,甚至模擬討論情境,從而提升思辨能力。此外,教師亦可運用AI平台設計互動教材,協助批改作業,進一步提升教學效率。

然而,在利用AI促進教與學的同時,亦必須重視資訊素養及真偽辨識的問題。

據美國教育學者波特提出的「媒體素養」理論,學生需具備辨識、分析及評估資訊的能力。現今互聯網資訊繁雜,AI雖能迅速搜尋及生成內容,但內容的真確性及來源可靠性往往難以保證。學生在使用AI生成資料時,必須學會查證來源,培養批判思維,避免誤信虛假或偏頗的資訊。

此外,還需注意個人私隱保障,避免隨意上傳敏感數據至平台。

教師重要性不減反增

在這個科技迅速變化的時代,教師的角色更顯重要。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教師應指導學生正確使用不同工具,強調資料查證、尊重知識產權及誠信學習的重要性。

教師亦可透過自身示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善用科技的態度,讓學生在AI日趨普及的時代下,能成為具備判斷力和責任感的公民。

●魏文輝老師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教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