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正在梳妝的自梳女。 資料圖片

自梳女是生活在清末至民國時期珠三角地區抱持獨身主義的女性群體。在時代變遷、社會轉型的背景下,她們通過宣誓「終身不嫁」、結成「族群式抗婚群體」和實現經濟獨立等方式反抗傳統婚姻的枷鎖,是女性主體意識覺醒乃至自我解放的重要嘗試。

經濟發展催化「自梳」興起

對於這一風俗的由來,有學者稱其沿襲自滇黔苗猓等少數民族傳統,亦有研究認為其主要受到觀音崇拜等特殊文化的影響。而當前學界公認的是,經濟發展是「自梳」風俗興起的重要催化劑,且能導向自梳女群體活動。

19世紀中葉,桑基魚塘的發展使得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蠶絲業興盛起來,新建成的大批繅絲工廠吸納了大量的女性勞動力。女性在手工繅絲業中獲得的報酬普遍高於大田農作的收入,因此對於經營桑基魚塘的家庭來說,她們甚至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替代男性在家庭中的支柱地位。

於是,一種顛覆性的風俗就此誕生——少女成年時,由族中長輩主持「自梳」儀式,將長髮梳攏為髻,宣誓永不婚嫁。

「姑婆屋」中「契金蘭」

「金蘭契」是自梳女們共同抵抗傳統婚姻的一種方式,她們集資建造「姑婆屋」(又稱「女屋」),共同生活、相互扶持。《賞奇畫報》有載:「如南、番、順等處之女子,其佔多數者也。 緣三屬素業蠶桑,女伴醵貲置屋同居,其相約守貞。」這類建築既是居所,也是女性自治的象徵。

自梳女共同生活,不僅在經濟上達成共濟,成員按月繳納「姊妹金」用作「醫療」「養老」,並且能夠相互提供情感支撐,集體抗爭家中長輩婚嫁的逼迫。同時,她們也會收養義女,繼承不嫁意志,在文化上亦是一種傳承。

20世紀三十年代,隨着絲業衰落和戰亂頻仍,自梳女群體逐漸萎縮。大批自梳女下南洋當「媽姐」(女傭),晚年返鄉卻常陷貧困。學者王潤華發現,自梳女群體中有90%將存款用於資助家鄉親屬,當他們自身老病時反而陷入無人照料的境地。即便如此,她們的文化與精神亦並未湮滅:作為文化符號,香港電影《自梳》讓這段歷史走入大眾視野;廣東部分村落保留的姑婆屋遺址,成為研究這段歷史的活化石。

自梳女的選擇,是傳統禮教統治下罕見的女性自主範本。正如學者蕭鳳霞所言:「她們不是被動受害者,而是主動的歷史參與者。」今天,當我們討論女性獨立時,或許該記得,兩個世紀前就有一群女性以孤獨為代價,實現了對命運的悲壯突圍。

●楊鑫蕊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