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達成共識後,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未來的穩定性和盈利前景看法明顯轉為更樂觀,支持人民幣表現。圖為香港一家外匯兌換店印有美元等圖案的外牆。 資料圖片

經濟學家 宋清輝

中美貿易談判達成重要共識,備受金融市場關注。筆者觀察到,其後人民幣在岸、離岸市場聯袂走強,其速度和幅度更超出短期觀察者的預期,成為金融市場最引人關注的現象之一。這一輪人民幣的強勢表現,並非無源之水,而是與中美經貿關係出現的重要緩和跡象緊密關聯。

5月12日當天,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盤中一度飆升逾400個基點,最高觸及7.1929,不僅一舉突破多個關鍵阻力位,更是自去年11月以來新高。在岸市場同步表現積極,人民幣中間價當日上調29個點子至7.2066;而更能反映市場實時供求關係的日間收盤價,是較前一個交易日大幅跳升329點子,收報7.2132。

風險溢價降低 人民幣受捧

在筆者看來,中美貿易談判達成「重要共識」,是人民幣匯率短期顯著走強的直接驅動因素。因為在此之前,儘管市場對中美重啟對話抱有一定期待,但能否取得實質性進展仍是未知數。貿易衝突進一步升級的可能性,始終像一片陰雲籠罩在市場上方,從而導致投資者在配置人民幣資產時不得不納入較高的風險溢價。

眾所周知,風險溢價是金融市場中衡量不確定性成本的重要指標。當貿易衝突風險高企時,投資者會要求更高的收益率或更低的資產價格來補償這種風險。體現在匯率上,就是人民幣相對於避險貨幣(如美元,在特定衝突情境下)或低風險貨幣可能面臨貶值壓力。而當風險溢價下降時,人民幣資產的相對吸引力就會上升,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的意願就會進一步增強,從而支撐匯率走強。

風險溢價的下降帶來的最直接效應是市場信心的提振。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未來的穩定性和盈利前景更加樂觀。這種信心的恢復體現在多個層面:

首先,宏觀層面,貿易環境的改善有利於穩定中國的出口部門,減少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有助於經濟總體運行平穩;其次,微觀層面,關稅壁壘的潛在調整或取消,將直接影響到相關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從而提升其股票或債券的吸引力;再者,整個金融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的評估將更加積極,風險偏好隨之提升。

未來需關注三大因素

展望未來,市場短期的強勁表現固然令人振奮,但決定人民幣匯率中長期走向的,仍是更為複雜和深刻的因素。對於人民幣匯率在接下來的二、三季度的表現,筆者認為或取決於三大因素。一是中美經貿共識的後續落實情況。簡言之,若雙方溝通順利,貿易摩擦或將會持續降溫,進而為人民幣匯率提供支撐。二是中國經濟基本面。毫無疑問,強勁的經濟數據和穩定的增長前景,是人民幣匯率最根本的支撐。三是美國經濟及貨幣政策走向。未來,一旦美國通脹持續回落,美聯儲或將會在二、三季度降息,屆時中美利差將收窄,從而或將會削弱美元並利好人民幣。

作者為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