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茗)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率領商貿代表團訪問中東國家卡塔爾和科威特,而此行的一大亮點,是香港和內地企業首次突破性「拼船出海」。多位隨團訪問的代表昨日在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時表示,卡塔爾等主權基金對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深感興趣,雖然內地在人工智能場景應用發展良好,但中東投資者希望合作的科企有一定國際化,香港可以協助內地企業「國際化轉身」,避免其「出海」時「水土不服」。另一方面,中東的基金規模大,如香港「單打獨鬥」,對方未必看得上,但倘能結合內地的優勢,促成投資的機會更大。

中東國家正積極推動經濟多元化,尤其重視綠色金融及創科發展。隨團訪問卡塔爾及科威特的香港生產力促進局主席、立法會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陳祖恒表示,今次訪問特別之處在於結合香港商界及內地優秀企業一同出訪,從國家角度探討如何發揮香港的國際角色,帶動中小企業發展。
助內企「國際化轉身」 適應當地要求
他表示,卡塔爾等主權基金對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表現出濃厚興趣,有興趣在港投資,特別投資內地的創科企業。雖然內地在人工智能場景應用發展良好,但當地投資者期望這些企業要更加國際化,而香港在這方面可以發揮「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的角色。
「因為它(內地企業)要發展國際市場時,我意思是『水土不服』,可能在內地做得很好,但它出來後需要的國際場景、國際標準、法律場景,因為內地與外地法律體系不一樣,但香港是用普通法,我們文化上對於市場的了解、開拓市場等等,其實香港是非常好,能夠幫助它『國際化轉身』。」陳祖恒表示。
卡塔爾以至阿聯酋早前對特區護照持有人實施30日免簽政策,取代原有落地簽安排,陳祖恒表示,便利的簽證政策為港商帶來優勢,大大提升香港商務人士在當地洽談業務的便利性,有效促進商業合作達成。
被問及香港是否已準備好把握中東市場的商機時,他認為香港應當繼續維持專業及投資服務水平,例如卡塔爾的一間銀行就「身兼多職」,具有貿易發展、投資、出口等多種功能,倘香港的公營機構能良好配合,可給外商帶來更好的服務。
港體量不足 可藉「內聯外通」促成多方合作
隨團訪問的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選委界議員吳傑莊在同一電台節目上表示,中東主權基金規模龐大,但傾向投資大型項目,如香港「單打獨鬥」,對方未必看得上,而內地企業若自行洽談生意需時較長,香港有文化、語言、創科等優勢,人脈較強,可以發揮「內聯外通」的優勢,結合內地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方案,增加促成投資的機會。
他舉例說,這次隨團出訪,他就代表了自己的企業(高鋒集團)和內地最大的數字銀行(微眾銀行)和當地的金融銀行簽署了三方協議,推動金融科技項目,反映今次外訪人脈結合,香港發揮了總體作用。
吳傑莊認為,中東市場潛力巨大,港企應重點開拓與海灣合作委員會成員國的商業合作,同時作為內地企業橋樑,以高效的合作模式發展潛力巨大的中東市場,「一起將個餅做大。」
對中東多國向特區護照持有人提供新的簽證安排,他相信有助更多生意合作:「在中東做生意跟其他地方有些不一樣,他們都會看得長遠些。很多成功在當地有合作的,一年中可能有三分一時間要在當地。如果有這些免簽證安排,可以方便香港做生意的人士,可以多些跟他們接觸,令成功的機會率會比較高。」
法律交流見效 中東律師有意來港註冊
隨團訪問的香港律師會會長湯文龍表示,各類投資都需要法律專業服務,而香港司法獨立,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可為企業提供便利及增值,加上香港律師在考獲資格後,可於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執業,可以結合內地及國際法律的認識,協助企業走向中東,同時為海外企業做「超級增值人」、國際聯繫人。
他表示,香港目前有近1,600名註冊海外律師,暫未包括來自中東的律師。是次訪問期間,聽到當地很多律師有興趣來港註冊,亦有本港的律師事務所已到科威特發展業務,證明法律的交流向好,亦反映中東具法律商機。
官員續外訪拓寬國際朋友圈 促進產業交往合作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為發揮香港「引進來、走出去」的橋樑作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率領香港和內地商貿代表團出訪卡塔爾及科威特。多名特區政府官員,包括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等亦分別到不同國家及地區訪問,加強與當地的聯繫,以促進各方面與香港的合作。有立法會議員認為,在全球經濟環境下,香港須進行經濟轉型,特區政府官員的外訪活動十分重要,意義重大,有助促進不同產業的交往和合作。
丘應樺赴韓國 曾國衞赴歐非
隨李家超訪問中東的丘應樺,在上周二(13日)卡塔爾行程結束後即轉飛韓國濟州,出席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貿易部長會議,與其他成員經濟體的貿易部長討論「促進人工智能創新以便利貿易」、「藉多邊貿易制度加強連接」及「透過可持續貿易達至繁榮」等議題。
他在題為「藉多邊貿易制度加強連接」的討論環節發言時表示,作為自由港,香港長久以來一直奉行自由貿易,會繼續堅定支持以規則為本的多邊貿易制度。香港會致力參與建設性對話,以提升世界貿易組織的功能、韌性和效能,又呼籲成員經濟體團結一致,維護全球貿易的開放性、可預計性及包容性,以及攜手協作以維護和加強多邊貿易制度,從而保障全球經濟穩定。
在會議期間,丘應樺分別與國家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事務次官補朴鍾元和新西蘭貿易及投資部長Todd McClay會面,就雙方關注的議題交換意見,又與日本經濟產業副大臣大串正樹舉行雙邊會議,就各項經貿議題交換意見。
曾國衞於上周四(15日)至本周二(20日)到匈牙利和埃及訪問,出席由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和澳門特區政府在當地聯合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合作交流會,共同推廣大灣區發展機遇,以及香港「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在訪問匈牙利期間,他與匈牙利外交及貿易部國務秘書Boglárka Illés和匈牙利國會副議長Dr Lajos Oláh會面,就促進兩地交流合作交換意見,亦會與埃及政商界人士交流,推動香港與當地產業對接。17日,曾國衞轉往埃及開羅訪問,並於19日出席粵港澳大灣區—非洲(埃及)經貿合作交流會,以推廣大灣區建設的最新發展和發展潛力,以及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其間,他將與當地政商界人士交流,了解當地的發展趨勢,及推動香港與埃及產業對接。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上周亦到韓國濟州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教育部長會議,介紹香港教育優勢,並在亞太經合組織國際教育改革會議上,分享香港在資訊科技教育和建設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實踐經驗,其後到首爾,推廣「留學香港」品牌。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昨晚啟程到法國巴黎訪問,推動兩地就創新智能建屋科技、公營房屋建設、綠色建築、智慧屋邨管理及幸福設計等領域交流,促進合作,並與當地相關政府官員、業界代表和團體會面,分享香港善用不同創新建築科技結合人工智能技術。
議員:港須經濟轉型搶人才
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委員黃俊碩向香港文匯報表示,特區政府官員的外訪交流活動十分重要。香港是傳統金融中心,外商或認為香港主要發展金融相關產業,但在現在全球經濟環境下,香港須經濟轉型,各方面都要搶資金和搶人才,特區政府官員的外訪與不同地方的政府、機構等交流、聯繫,讓他們了解香港最新發展和動向等,從而促進不同產業的合作。
他以今次行政長官中東行為例,指特區政府主動出擊,可促進不同行業的發展,除金融方面,亦促進科技、法律、貨物通關與流動、航空、專上教育等範疇的合作,這些範疇若由民間商業代表自己去中東交流等,所得效益不能與特區政府出訪相比,建議特區政府安排更多出訪活動,在不同範疇、不同產業等方面加強聯繫合作。
盧金榮:巴林積極拓產業 與港合作潛力大
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的商貿代表團訪問卡塔爾、科威特後,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盧金榮轉赴巴林訪問。盧金榮昨日總結訪問巴林的兩天行程時表示,巴林與香港的合作前景廣闊,當地正積極發展金融服務、專業服務、智能製造、綠色科技、物流、資訊及通訊科技等產業,為港商提供不同的投資和合作機會。

在巴林期間,盧金榮一行拜會了巴林經濟發展委員會(Bah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工業及商業部(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MOIC)以及財政和國家經濟部(Ministry of Finance and National Economy, MOFNE),以了解當地最新的經貿發展動態及政策。
他又與巴林工商會(Bahrain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 BCCI),企業華為及主權基金Mumtalakat的代表會面交流,尋求投資及合作機遇;參觀了華商商業區龍城,深入了解當地營商環境;拜會了中國駐巴林王國特命全權大使倪汝池,了解中國企業在當地的發展情況。
港企進軍海灣市場理想門戶
盧金榮昨日在總結巴林考察成果時表示,巴林作為海灣合作委員會(GCC)地區中經濟結構最為多元化的國家,憑藉其地理優勢、利商政策及相對開放的營商環境,是香港企業進軍海灣市場的理想門戶。早前,香港與巴林簽署的《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正式生效,進一步保障港商在當地的投資權益,配合巴林作為GCC區域貿易樞紐的重要地位,為香港企業「走出去」拓展中東市場提供了理想條件,有助提升應對全球經貿格局變化的能力。
在結束巴林訪問後,盧金榮再率領20人的代表團前往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及卡塔爾展開7日的訪問行程。代表團將深入了解當地的營商環境與投資機遇,進一步推動香港與中東地區的國際交流及經貿合作。
他表示,此次訪問的4個國家均為GCC成員國。雖然各國的社會及經濟發展情況各異,但均積極推動經濟多元化,以減少對石油產業的依賴,特別是在金融、基建、創新科技、新能源及旅遊等領域,這些國家的發展方向與香港的傳統優勢及新興產業具有高度協同效應,蘊藏着廣闊的商機。

相關閱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