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香港近期湧現大批「高壓氧艙」療程,聲稱透過吸入高濃度氧氣達至所謂的凍顏、保健、養生等功能,但氧氣倘被壓縮、集中,有可能觸發爆炸及火災,故相關壓縮空氣載人容器必須領牌。香港文匯報記者連日來到多間高壓氧艙中心放蛇,發現全部無牌,全程亦無醫生或經專業培訓的操作員在場,最令人咋舌的是高壓氧遇靜電會爆炸,中心卻容許客人穿着人造纖維衣物入艙,甚至可在艙內使用電子產品,恐成「鬧市炸彈」殃及大廈內其他住戶。在香港文匯報反映亂象後,特區政府迅速果斷巡查,並查封違規的高壓氣艙中心。

高壓氧艙被吹噓為高技術含量的養生、美顏療法,其中一間治療中心位於中環一幢人口密集的商廈內。香港文匯報記者甫踏進大門,職員即主動上前推銷各項「回春抗老療程」,不斷誇大高壓氧療效:「可加快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改善失眠……有客人做完覺得精神返晒,之後一兩星期再來,個個都話好。」試做價1,200元,正價則介乎1,800元至2,000元。

顧客入艙未有穿防靜電衣物

記者遂查詢入艙前的準備,職員顯得雲淡風輕說:「好簡單,坐入去前唔使換衫,戴住呢個儀器聞氧氣,好舒服,唔會危險。」事前,顧客無須接受健康評估、無須轉介信、無須簽署健康聲明。該職員強調:「我哋最多去1.4 bar(大氣壓)已經夠晒用,只要你無爆肺病史就無須醫生在場,無咁複雜。」

根據《壓力容器規例》,只要涉及壓縮氣體的設備,其容器即屬高壓容器,必須經由具資格的檢測工程師審核,並申領勞工處發出的相關牌照。但該職員淡淡然說:「我哋係養生用途,唔使攞牌。有商業登記已經夠,𠵱家好多人屋企都放部機,邊個會攞牌?」

最令人咋舌的是,顧客入艙期間不但不用穿着阻燃或防靜電衣物,手提電話、手錶、化妝品,甚至耳環都無須除下。而且療程時間一小時,加壓後艙門將自動鎖上,客人在艙內可透過通訊軟件通知職員協助減壓。

在整個過程中,高壓氧艙僅由無醫護專業背景的職員操作,職員稱:「我哋有受訓練,日日都做緊,無事㗎啦。」記者問道,如氧氣濃度提升並伴隨電子設備釋出火花,就可能觸發火災或爆炸事故,職員拍心口稱:「唔會啦,部機來自歐洲,全港得我哋一部,安全得好緊要。」

記者其後再到尖沙咀一間主打美髮的養生小店放蛇,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赫然發現一部圓形設計、有如有蓋電單車般大小的密封高壓氧艙,12次療程索價13,800元。艙內只有鋪上竹蓆椅子,背部放有一部白色製氧機。該店店主劉先生聲稱,這部艙屬「BB級」,是「溫和版氧艙」,「我哋呢部機只是加壓到1.1 bar(大氣壓),好輕鬆㗎,不用見醫生,持續做一段時間,全身細胞可以回春25年,仲有助生頭髮。」

無醫護監督 艙內任玩手機

他聲稱,大氣壓高達2 bar才令人感到耳痛,「客人只要做基本健康指數檢測,一定冇事,醫生轉介信全部不用。」此時,有一名中年女士剛完成頭髮療程,只見她脫去冷衫、未換上任何專用衣服,直接入艙。她問店主:「真的做完可以變回25歲嗎?」店主笑得合不攏嘴道:「只要肯密密做,身體細胞會回春㗎!」

這座密封的高壓氧氣艙內部未見有任何消防灑水系統,也無法判斷氧氣濃度與致燃風險,艙門關上後亦無醫護人員監督,更遑論現場是否有人具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令人咋舌的是,店主更信心滿滿地表示:「入面可以照玩手機㗎,帶電話入去都無問題。」

立法會議員江玉歡表示,高壓氧艙近年以醫美、養生等名義進駐美容及健康中心,但不少營辦者未有依《鍋爐及壓力容器條例》向勞工處登記設備,更遑論有醫護人員參與操作。一旦發生意外,無論是氧氣洩漏引致爆炸,或因缺乏專業監察而釀成健康事故,後果可大可小。她建議特區政府改革現行制度,包括重新檢視高壓氧設備的監管門檻、引入強制登記及認證機制,並提升執法準則及透明度,同時應設立公開查詢平台,列明所有已註冊壓力裝置,讓市民知所選擇。

【專家之言】衣物手機易「惹火」 壓力急降可奪命

●亞洲高壓氧中心首席執行官吳國遠表示,艙內須有完善的排氣設施,防止「放氧」過程中出現氣體洩漏,遇上靜電引發爆炸。 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合規的亞洲高壓氧中心首席執行官吳國遠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坊間部分未領牌的高壓氧艙設計相當兒戲,既缺乏完善的排氣設施,也沒有壓力監控系統,一旦放氧過程中出現氣體洩漏,遇上靜電反應,足以引發大爆炸,外國也曾發生類似的慘劇。香港工程師學會生物醫學分部發言人陳卓銘直言,客人攜帶手提電話、穿着未經風險評估的人造纖維衣物進入高壓氧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除有火災風險,如遇氣體洩漏或停電事故導致氧艙內壓力急降,使用者不但有可能出現壓力創傷或減壓症,嚴重更可導致死亡。

●病人進入高壓氧艙時,須穿上純棉質、阻燃防靜電衣物。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壓力濃度須監控 操作人員持證書

正式醫療用途的高壓氧艙,不論設計及操作均需嚴格遵循國際標準。吳國遠解釋,高壓氧艙內的氧氣通過面罩提供,艙內空氣僅加壓但不會令周邊環境的氧氣濃度增加,以確保環境安全,「艙內需配備多層安全系統,包括壓力監控、氧氣濃度警報及排氣裝置,一旦出現洩漏,也能及時排走。」維護及操作過程也需由專業人士處理,操作員需接受專業訓練,並持有相關資格證書。

●正式醫療用途的高壓氧艙,設計操作均需嚴格遵循國際標準。香港文匯報記者郭木又 攝

與此同時,用戶需符合多項健康條件,入艙也有嚴格指引,「會為客人提供純棉衣物,禁止攜帶任何金屬物品、電子設備或易燃物品,以免引發靜電或火災。」部分化妝品中的油脂也可能成為隱患,因此進艙前需全面清潔。吳國遠表示,英國、澳洲等地對此類設備的規範極為嚴格,操作員需完成兩星期的專業訓練及取得牌照。

高壓氧艙的安全隱患不僅限於設備本身,還涉及操作及使用環境的問題。吳國遠警告:「艙內氧氣濃度過高遇靜電火花,可能導致爆炸。美國曾有小孩因微壓氧艙爆炸而喪命,這並非危言聳聽。」其次是氧氣中毒,「使用者若長時間吸入高濃度氧氣,可能出現輕微癢感、視力模糊等氧氣中毒症狀。」此外,緊急情況無法即時撤離也是一大難題,「 若發生火災或設備故障,用戶可能被困於艙內。」

陳卓銘表示,只要空氣被加壓進載人壓力容器,即使容器壓力僅為1.1 bar至2 bar,亦應視為高風險的操作,受到《鍋爐及壓力容器條例》(第五十六章)及《危險品條例》(第二百九十五章)的相關規範監管。陳卓銘建議,市民接受這類治療前,應詢問該壓力容器在勞工處登記的有效證明,並應了解有關中心的設備有否獲合資格人士作定期檢查及保養。

經本報反映 多部門巡查執法

香港文匯報記者分別向特區政府衞生署、勞工處與消防處查詢,三部門發言人均表示,目前制度中已有一定規管框架,提醒業界與市民注意風險,依法行事。據悉,經香港文匯報反映後,政府多部門果斷採取巡查行動,坊間多間高壓氧艙中心被查封。

衞生署發言人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高壓氧氣治療屬專業醫療行為,根據《醫生註冊條例》(第一百六十一章),只有註冊醫生方可施行高壓氧氣治療。倘若非註冊人士進行有關醫療程序,將可能觸犯法例並被檢控。該署如接獲無牌行醫相關投訴,會轉介警方處理,並視情況提供技術支援。

全港僅13間高壓艙獲登記

勞工處是高壓氣艙裝置的發牌部門。處方發言人表示,根據《鍋爐及壓力容器條例》(第五十六章),若壓力容器盛載壓縮空氣或氧氣並屬於接載人體之設施,如高壓氧艙,有可能須予登記,並由合資格檢驗師檢測。目前,全港僅得13個相關壓縮空氣載人容器獲登記,包括來自隧道工程、土木公司與醫院,並未有紀錄顯示有多少屬美容或醫美業用途。

消防處發言人表示,根據《危險品條例》(第二日九十五章),壓縮氧氣屬於第二類危險品,如儲存量超過150公升的法定豁免量,就需要領取「危險品牌照」。違規者初犯可面臨10萬元罰款及6個月監禁,再犯最高罰款達20萬元及監禁1年。該處會不定期巡查設施,確保合乎規例。

相關閱讀:

文匯直擊|多間高壓氧艙中心無牌經營 恐成「鬧市炸彈」

責任編輯: 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