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毛麗娟 深圳報道)在中美達成階段性關稅緩和協議、開啟90天關稅調整期的關鍵節點,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在2025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受訪表示,中國需以「堅守底線反制、理性談判破局」為基調,統籌兼顧內外雙循環,通過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夯實發展根基。田軒注意到一些深圳外貿企業正借此窗口期「搶出口」。「雖有90天的緩衝期,但企業還是要清醒地預估未來可能面臨的挑戰。」他提出「長短結合」的突圍路徑,特別強調中小企業面對關稅戰,活下來需要靠「內功」。

外貿企突圍需拓多元市場

對於90天關稅調整期,田軒建議中美雙方應聚焦建立常態化磋商機制,談判節奏加快是積極信號,但更重要的是利用窗口期構建包容型的經貿規則,為企業創造穩定預期。

談及關稅衝擊對外貿中小企業的影響,田軒提出「長短結合」的應對路徑。「短期來看,稅收減免、貸款展期甚至政府補貼等政策確有必要,可幫助企業跨越『生存門檻』,但中長期必須依靠內生動力。」他強調企業需對內強化科技創新,對外開拓多元化市場。「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才是應對『疾風驟雨』的根本本錢」,田軒表示。

三大路徑暢通國內大循環

當下,中國把做強國內大循環作為推動經濟行穩致遠的戰略之舉。對此,田軒提出三大實施路徑:一是破除要素流動壁壘,當前技術、資本等要素仍存在區域分割,需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打破地方保護主義,讓資源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配置;二是提升政策傳導效率,2.68萬億元超長期國債與前不久的 10項貨幣政策形成合力,但需建立動態評估機制,確保資金精準滴灌實體,三季度後可根據內需恢復情況適時加碼;三是強化民營經濟制度保障,《民營經濟促進法》15個月「光速」通過,標誌着支持政策從「波浪式」轉向「制度化」,這對穩定企業家預期、激活民間投資具有里程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