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發現腸胃「鬧情緒」,有機會患上腸易激綜合症。
●唐麗雯註冊中醫
天樞穴
關元穴
足三里穴
支溝穴
黨參玫瑰花茶
佛手陳皮茶
薑棗小米粥
茴香羊肉煲
三豆薏米粥

在繁忙的辦公室裏,李小姐每天工作強度高、節奏快、壓力大,平時吃飯也不定時,甚至忙到隨便吃點零食當正餐。時間一久,她的腸胃也開始「鬧情緒」了,要麼幾天不排便,要麼一天腹瀉幾次,腸胃的不穩定讓她工作很難集中精神,生活也大受影響。李小姐去醫院進行胃腸鏡檢查,結果顯示消化道未見明顯異常,實在找不到病因,只能前來尋找中醫調理。其實,李小姐患的是腸易激綜合症,俗話叫「大腸激躁症」,簡稱為「腸躁症」,是一種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

●文︰香港中醫學會會立中醫學院院長 唐麗雯註冊中醫 圖︰資料圖片

據2006年進行的「香港人腸胃及情緒健康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每6個香港人,就有1人患「腸易激」,發病率非常高。此病的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腹痛、腹瀉或便秘,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同時可有腹脹的症狀。中醫將其歸為「腹痛」「洩瀉」「便秘」等範疇,認為其發病與情志、飲食、體質密切相關。

根據排便習慣的異常,腸易激綜合症可分為四種類型:①便秘型:以便秘為主;②腹瀉型:以腹瀉為主;③混合型:便秘和腹瀉均有,且所佔比例大致一致;④不定型:排便習慣無規律。

生活調節

腸易激綜合症沒有什麼特效藥物,而良好的生活習慣會有效地緩解症狀。

一、情志管理:腸道是人類的「第二大腦」,受情緒、壓力影響很大。臨床上大多數病人同時伴有易焦慮、抑鬱等情緒。因此,受腸易激綜合症困擾的人應注重調整心態,學會放鬆壓力、掌控情緒。

二、飲食習慣:定時定量進食、少食多餐,盡量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嚴格執行「三不吃」:不食產氣食物(豆類、洋葱)、不喝冷飲、不吃油膩或刺激性食物。

三、生理時鐘調節:保持規律的飲食和作息時間;固定晨起排便時間,即使無便意也靜坐5分鐘,建立腸道條件反射。

四、保暖要訣:避免空調直吹,否則易引起腸道的痙攣。

五、適當的運動:適度的運動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推薦八段錦和揉腹功:晨起以肚臍為中心,順、逆時針各揉腹36次,可以調節腸道節律、促進腸道蠕動。

六、特色療法——臍灸療法:將附子、吳茱萸打粉,填入神闕穴(即肚臍)中,加艾灸30分鐘,可溫陽止瀉。

穴位調理

1.天樞穴

位置 肚臍左右旁開2寸的地方(約是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指幅)。

做法 用食指、中指指腹按揉,每次可按約5分鐘。

功效 疏調大腸、理氣消滯,有助於治療急慢性腸胃炎、水腫、便秘、腹痛、久瀉不止等。

2.關元穴

位置 位於腹部,身體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

做法 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大力揉按約5分鐘。

功效 調理腸道、滋養肝腎、調經止帶、回陽固脫、強身保健,主治消化、泌尿、生殖系統的一系列病證。

3.足三里穴

位置 外膝眼下約四橫指的距離,有一凹溝處。

做法 用拇指指腹大力揉按約5分鐘。

功效 常按足三裏穴,能夠溫補脾胃、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4.支溝穴

位置 在前臂背側,從腕橫紋往上3寸,大約用自己手指量4橫指,尺骨與橈骨之間的中點即是支溝穴。

做法 用拇指指腹大力揉按約5分鐘。

功效 支溝穴是手少陽三焦經五腧穴的經穴,五行屬火,有清熱瀉火、通調氣機的功效,臨床上最常用來治療便秘。

病因病機 常見三種情況

一、肝脾不和(核心病機):長期焦慮、抑鬱導致肝氣鬱結,橫逆犯脾,形成「肝鬱脾虛」病理基礎,臨床表現為腹痛即瀉,瀉後痛減﹔臨床70%以上患者存在明顯情志誘因。

二、脾胃虛弱(體質基礎):先天不足或久病傷脾,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貪食生冷、暴飲暴食是常見誘發因素,臨床表現為餐後腹脹,大便溏薄。

三、濕熱蘊結(病理產物):嗜食肥甘厚味釀生濕熱,或外感暑濕之邪,腸道傳導失司,夏季發病率升高與此密切相關,臨床表現為瀉下急迫,肛門灼熱。

食療方案

一、黨參玫瑰花茶

材 料 玫瑰花(大朵1朵、小朵6朵)、黨參10克。

做 法 所有材料洗淨,一同放入茶壺中,加入適量沸水煮20分鐘即可飲用。

功 效 疏肝健脾,適用於肝鬱脾虛型患者。

二、佛手陳皮茶

材 料 佛手10g、陳皮5g、焦麥芽15g,甘草10g。

做 法 所有材料洗淨,一同放入茶壺中,加入適量沸水燜泡20分鐘。

功 效 疏肝解鬱和中,適用於肝鬱脾虛型患者。

三、薑棗小米粥

材 料 小米100g、紅棗5枚(去核)、薑絲10g,紅糖適量。

做 法 小米洗淨,加入去核的紅棗和薑絲,加適量的水熬粥,熄火後趁熱加適量紅糖融化即可。

功 效 健脾暖胃,適用於脾胃虛寒型患者。

四、茴香羊肉煲

材 料 羊肉250g、小茴香5g、肉桂3g,生薑15g。

做 法 上述材料洗淨,加水適量燉煮至肉爛。

功 效 健脾養胃暖肝,適用於脾胃虛寒型患者。

五、三豆薏米粥

材 料 赤小豆、綠豆、白扁豆各30g,薏米50g。

做 法 上述材料洗淨,加清水適量,文火慢熬2小時。

功 效 清熱利濕,適用於濕熱內蘊型患者。

結語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在維持身體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腸易激綜合症的中醫治療強調「調肝、健脾、祛濕、補腎」四法協同,再配合個性化生活管理,一般經過2至3個月時間的系統調理,多數患者可顯著改善症狀,重建腸道穩態,恢復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