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軒表示,外貿企業突圍有賴內生動力,倡中美建包容型經貿規則。(記者毛麗娟 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 毛麗娟)5月17日,在2025年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現場,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受訪表示,儘管中美關稅摩擦帶來不確定性,但中國市場對全球資本仍具吸引力。田軒認為,未來貿易壁壘可能增加,中國需做好科技創新、降本增效,擴大朋友圈,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他強調,「走出去」是中國企業提升全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田軒談到,在美國發起的「關稅戰」中,中國堅決反制,守住了底線。田軒表示,儘管中美關稅摩擦帶來不確定性,但中國市場對全球資本仍具強吸引力。他分析,中國具備政局穩定、企業估值較低、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及人力資本儲備等核心優勢。當前中國正推進制度型開放,對外開放的大門永遠是敞開的。

田軒認為,未來可能不會再回到原來的自由貿易、全球化狀態,貿易壁壘、貿易衝突等情況未來時時刻刻可能還會出現,這是未來的大趨勢。對此,田軒表示,對內我們要做好科技創新、降本增效,擴大朋友圈,減少對美國等單一市場的依賴。另一方面,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實現對外投資。

田軒強調,儘管出海對企業來說是跳出舒適區的艱難選擇——因為這會讓企業面臨政治、法律、文化等多重挑戰,但通過國家政策支持(如提供跨境投資服務),中國企業可藉此突破單一市場依賴,提升全球競爭力。「『走出去』是中國企業做大做強、走向全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應對外部一切不確定性最重要的法寶。」他表示。

當下如何更好地支援中小企業?田軒提出「短期輸血與長期造血」結合的思路。他建議,對受關稅衝擊的民營中小企業,可通過稅收減免、貸款展期、地方專項補貼等措施助其渡過短期難關;但從中長期看,企業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開拓多元市場及出海提升抗風險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個企業能不能夠應對外來的衝擊、能不能夠活下來,本質上講還是靠(企業自身)。」田軒說道。

談及國內大循環,田軒強調需破除三大障礙:一是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消除資本、數據等要素流動的壁壘;二是強化政策效能評估,針對已出台的專項債、降準降息等政策,需及時評估效果,動態調整其力度;三是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通過民營經濟促進法等制度保障「兩個毫不動搖」,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信心。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