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費小燁)香港特區政府審計署早前發表報告指出,屋宇署現行強制驗窗計劃揀選機制有機會忽略高風險樓宇,例如2023年及2024年合共有31幢一年內曾墮窗的樓宇,未被納入需驗窗的「目標樓宇」名單中;另外截至去年有約2.6萬份驗窗通知未獲遵從,當中43%法定通知逾期3年至11.6年仍未處理。立法會帳目委員會昨日就報告舉行聆訊,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認同要檢討機制,屋宇署要主動解釋部分樓宇被剔出驗窗名單的原因;擬修訂《建築物條例》加快樓宇檢驗和修葺,提高相關定額罰款。針對未有遵辦驗窗通知,最終發生墮窗導致傷亡或財物損毀的個案,政府希望明年上半年提交修訂草案引入新罪行。屋宇署署長何鎮雄表示,已實施一系列改善措施,包括曾被給予「負評」的強制驗窗計劃顧問,日後中標政府合約的機會會減低。
屋宇署自2012年6月30日起全面實施強制驗窗計劃,向樓齡達10年或以上私人樓宇的業主發出法定通知,要求對方為窗戶委任合資格人士進行訂明檢驗,並在有需要時委任註冊承建商,在合資格人士監督下進行訂明修葺。

最新出爐的審計報告發現,自計劃推出以來,截至去年有約2.6萬份驗窗通知未獲遵從,當中43%法定通知逾期3年至11.6年仍未處理。同時,屋宇署於2017年1月至去年12月期間錄得445宗樓宇墮窗事故,導致1人死亡及7人受傷,但66%涉事樓宇在事發時未有被屋宇署揀選進行驗窗。

驗窗令逾時樓宇再次納入名單
屋宇署現時有兩套機制排查及挑選目標樓宇發出強制驗窗通知書。若曾被送達強制驗窗計劃或強制驗樓計劃法定通知,不論是否已遵辦,從通知發出日期起計5年或10年內不會再被揀選為目標樓宇。立法會議員黃俊碩昨日在帳委會聆訊上質疑機制,令31幢樓宇即使過去一年曾發生墮窗事故,亦獲豁免驗窗。
甯漢豪回應時指出,並非所有10年樓齡的窗戶都有風險,屋宇署以風險為本原則選取目標樓宇發出驗窗通知,並已於去年揀選目標樓宇時落實一系列改善措施。但她認同,若強制驗窗令已逾時,屋宇署應將涉事樓宇再次納入名單。屋宇署會考慮精簡流程,善用科技加快發出定額罰款通知書及檢控工作。若風險較高的窗戶涉及公用地方,需由整幢樓宇的法團合力處理,但如涉事窗戶不屬於公用地方,就未必值得要求全個屋苑驗窗,希望屋宇署考慮調整做法。
發展局去年底提出修訂《建築物條例》建議,提高相關定額罰款。甯漢豪透露,政府建議引入新的罪行,針對未有遵辦驗窗通知而發生墮窗意外導致傷亡或財物損毀的個案,正整合公眾意見,希望明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修訂草案。
獲負評驗窗顧問限制中標機會
何鎮雄表示,屋宇署接納審計報告提出的建議,部分改善措施已經實施。他提到,屋宇署已更新指引,就表現欠妥的顧問發出警告信、安排面見顧問的最高管理人員,以及發出表現欠佳報告以確保顧問按合約規定要求;曾被給予「負評」的強制驗窗計劃顧問,日後中標政府合約的機會會減低。
屋宇署亦已制定標準程序,包括要求該署人員在事故現場向業主立案法團或警方等查詢,以協助調查墮窗事故。針對合資格人士未能依時呈交法定文件,亦已向合資格人士發出通告函件,提醒他們遵從法定期限;如經警告後仍無改善會考慮紀律處分。屋宇署並正在開發一個新電子化的「個案管理與報告平台」,透過該系統於法定通知期限屆滿時自動編制警告信,取代現時以人手發信的安排,提升執法效率。
驗窗師傅良莠不齊 戶主頻墮「屈錢」陷阱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強制驗窗計劃下,特區政府會排查挑選有墮窗風險的大廈進行驗窗,但不少業主反映坊間驗窗的合資格人士質素參差,發生「打死狗」講價的收費糾紛,更有業主反映驗窗公司疑派未具資格人士進行驗窗,最後才由合資格人士「頂包」在正式文件中簽名呈交屋宇署。
無牌師傅驗窗 合資格者簽名
鄒女士兩年前在驗窗推銷員游說下,以5,000元聘用一名驗窗師傅謝先生檢查全屋窗戶,鄒女士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個師傅只是在窗鉸噴潤滑劑,半小時就完工。」不久,鄒女士收到屋宇署發出信件確認單位已通過驗窗程序,信件揭露一名劉姓合資格人士負責該次驗窗,鄒女士說:「明明幫我整窗的師傅姓謝,後來工程界朋友同我講,原來整窗的那位師傅無牌,合資格的劉師傅頂包代簽取酬勞,可以咁流,我的窗戶是否安全存疑。」
居於九龍城多年的王女士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講述驗窗經歷時,仍氣上心頭。去年,她收到政府通知需安排住宅單位窗戶進行檢查,不久後信箱收到大批標榜「免費驗窗」的單張,她隨機挑一張傳單,按宣傳品上的電話聯繫自稱是技工的人員前來檢查。「起初他(師傅)非常殷勤,我還以為是『街坊老友』」,王女士憶述:「但原來這是陷阱開端。」
「打死狗」講價 開口數萬元
該名技工其後上門檢查窗戶後,聲稱有幾顆螺絲鬆脫,又指窗鉸老化,亟需維修,其間王女士多次查詢收費,但對方便以「做好先計數啦」敷衍帶過。維修期間,技工突然指有一塊玻璃出現結構問題,極力慫恿她即時更換整塊玻璃。王女士誤以為只是幾百元的小修,沒細問便同意對方「即刻買玻璃、即刻換」。
工程歷時兩小時後,該技工開口索價3萬元,令王女士驚惶失措。「當時不敢相信自己隻耳仔,感覺完全是被人屈錢,但因為已經換咗部分零件,生米煮成熟飯,只好忍氣吞聲畀錢。」事後王女士愈想愈覺得不對勁,十足藥房將中藥材磨成粉末屈客埋單,最後她向九龍城區區議員林博求助下,聘用律師追討,卻發現該名技工所屬公司已人去樓空,根本無從追討。更無助的是,技工從未提供報價單或收據,使整個追討難上加難。
林博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類似王女士的遭遇屢見不鮮,他指出,市民普遍缺乏對驗窗程序和收費標準的認識,加上政府未有設立有效渠道支援,「不少人中招後,只能啞忍。」
他建議,政府在推行強制驗窗計劃時,除應公開符合資格的承辦商名單外,更應設立專責小組處理市民諮詢與投訴個案,提供即時協助及法律建議。更重要的是,現行制度雖設有合資格承辦商的扣分制,惟僅針對公司而非個人,變相讓一些有不良紀錄的從業員透過更換公司名稱「換殼」重操故業。
合資格驗窗業者倡政府加強監督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明)有資深的特區政府屋宇署註冊合資格驗窗人士向香港文匯報表示,一般業主收到驗窗通知後也會遵從通知,聘用鋁窗工程公司或透過裝修師傅轉介合資格人士驗窗,但坊間承辦商良莠不齊,不少師傅並非合資格檢驗人員及承辦商,先以低價吸客,在提供所謂「服務」後就開天殺價,惟有關服務欠缺監督,建議政府加強監察保障小業主。
根據屋宇署規定,獲委任進行窗戶訂明檢驗或監督訂明修葺的合資格人士,包括註冊結構工程師、註冊檢驗人員及註冊小型工程承建商等,署方會向合資格人士發出驗窗卡,巿民可到該署網頁查詢有關的註冊名單。
杜絕無牌承辦商 保障市民免受騙
不過,有資深合資格驗窗人士對香港文匯報指出,「現時最大問題是坊間有不少聲稱有註冊、但實際是無牌的承辦商,為需要驗窗的業主提供服務。」正常情況下,合資格人士驗窗及修葺後會向屋宇署提交證明書,但非註冊人員收錢後無法提交證明書,令業主付錢「白做」。
他表示,「除非舊樓有很多窗戶,驗窗及修葺價格才較高,現時一些三四百平方呎的單位,換全屋窗鉸一般只要數千元。」他指出,為保障巿民免受騙,屋宇署應加強監督,確保坊間提供驗窗和修葺服務的人士均合資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