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江蘇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潛力巨大且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但是兩地融合發展尚處於初步階段,仍然存在諸多制約因素,有待兩地進一步深化合作、共同破解。
江蘇省政協副秘書長、致公黨江蘇省委會副主委高健指出,江蘇和大灣區融合發展仍缺乏政府層面的明確規劃和具體部署,缺乏促進融合發展的機制支撐。雖然兩地在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科技創新、人才交流等方面已具備了融合發展的基礎,但目前各自的人才、資金、科技、數據等平台仍主要面向本地,兩地在政策、市場、要素方面存在比較明顯的信息不對稱,不利於各類要素在兩地之間的流動,也不利於企業間自主合作的進一步深化拓展。
科技成果權屬等待明確
與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推進相比較,江蘇與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還有不少制度性壁壘。如社保、醫保等制度安排,不利於勞動力資源在兩地間充分流動;數據確權、交易等制度不健全以及標準不統一,阻礙了數據要素自由流動和使用;科技成果權屬、知識產權利益分配等問題則制約了技術要素順暢流動。
倡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
高健建議兩地聯合制定促進融合發展的跨地域政策,並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梳理和修訂阻礙兩地產品和要素流動的制度,探索建立促進兩地融合發展的新型制度和機制,如跨地域的企業稅收分配機制、產業轉移和利益共享機制、市場一體化監管合作機制等,推動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各類生產要素流動提供支撐,也為國家暢通內地大循環提供制度創新的經驗。
高健還建議聚焦重點產業搭建跨地域產業聯盟,探索建立兩地融合發展試驗區,聯合打造未來產業集群,並圍繞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需求開展聯合攻關,通過共享科研資源、互派科研人員等方式,提升雙方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同時,完善人才跨地域流動政策,包括放寬戶籍限制、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加強人才服務保障等,同時加強對跨地域社保、醫保等制度創新的探索力度,為全國性的制度創新先行探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