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黃子晉)針對長和集團擬售巴拿馬等港口予美國財團貝萊德(BlackRock)一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商務部等國家有關部門對此多次表態,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法學博士陳曉鋒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此舉體現了國家以《反外國制裁法》、《反壟斷法》構建了嚴密的法治屏障,任何試圖危害國家戰略利益的行為都將面臨雷霆手段,倘企業在「資本逐利」與「家國大義」間走鋼絲,等待它的或許不僅是法律制裁,更是被歷史長河沖刷得支離破碎的「身後罵名」。
過去一個半月以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及商務部多次就長和擬售港口之事表態。今年3月28日,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就「長和擬售巴拿馬港口」一事,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提問:「該交易是否要經過中國的反壟斷審查批准?」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二司負責人表示,注意到此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4月27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言人在回應《華爾街日報》有關報道時表示,高度關注長和港口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交易各方不得採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未獲批准前,不得實施集中,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
5月15日,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回應「長和聲明」時表示,今年3月以來,有關部門已經多次發表聲明,強調對長和集團出售港口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交易各方不得採取任何方式規避審查,未獲批准前,不得實施集中,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希望有關企業對此保持清醒認識,審慎行事。
陳曉鋒表示,面對長和的異常交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及商務部等部門的「多拳出擊」極具信號意義。市監總局及商務部明確要求交易各方不得規避反壟斷審查,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同一時間,外交部發言人則要求有關各方審慎行事,將事件定性為涉及國家戰略利益的高度。
「這種表態絕非空穴來風─巴拿馬運河兩大港口年吞吐量佔巴拿馬全國總量的39%,其中中國貨輪通行貨值超1,200億美元,一旦被美方控制,中國外貿企業將可能面臨每月數十億元的隱性損失。」陳曉鋒指出,多個部門的講話表明了國家對事件的高度關切和警示,有關方面不要再把頭埋在沙堆裏。「要認清敵人,現在是處於戰爭狀態,有關方面的行徑就是資敵。」
拆分兩筆交易 暴露對規則漏洞精準算計
他強調,即使長和擬將其43個港口資產拆分為兩筆交易,看似規避了《反壟斷法》第二十六條關於「經營者集中」的門檻,但卻暴露了其對規則漏洞的精準算計。根據國際航運協會數據,巴拿馬運河承擔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其中中國商船貨運佔比高達21%。若貝萊德財團取得關鍵節點控制權,將形成對國際航運通道的「卡脖子」效應。這種操作手法與2018年高通收購恩智浦的「分拆式併購」如出一轍:通過切割核心資產規避監管,卻在實質上完成產業鏈閉環。不過實際上,中國《反壟斷法》第二條的「效果原則」明確指出,即便交易主體在境外,只要對中國市場產生排除限制影響,即可啟動審查。
低於市價出售 動機非商業邏輯能解釋
陳曉鋒認為,商務部研究院專家白明早前發文批有關交易「在商不言商」,這五字正好直擊要害:長和港口業務僅佔其集團營收的9%,卻甘願以低於市場價出售,其真實動機絕非商業邏輯所能解釋。更值得警惕的是,貝萊德財團背後站着的是曾揚言「收回巴拿馬運河」的美國特朗普政府,這場交易實質上是「美國戰略的曲線救國」。「當商人的算盤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再精明的算計都會輸掉人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