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殘疾人全國自強模範分享勵志故事 用溫暖底色勉勵年輕人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 北京報道)身殘志堅苦學醫術守護村民的鄉村醫生,自學手語服務殘障人士的民警,被汶川地震奪走右腳的陽光女孩,自強不息勇奪獎牌的奧運選手……16日召開的第七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表彰大會表彰了200名「全國自強模範」,200個「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集體」和60名「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記者在16日下午舉行的第七次全國自強模範暨助殘先進個人事跡首場報告會現場看到了他們的身影,聆聽他們分享自己不懈追夢的故事。
「一定要相信自己,做勇敢追夢人」,他們的講述展現了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折射出社會文明進步的溫暖底色。
「很激動也感覺到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被稱為「鋼腿女孩」的牛鈺是200名「全國自強模範」之一。17年前,在汶川大地震廢墟中挨過三天的牛鈺奇跡生還,代價是永遠失去右腿。此後,牛鈺經歷了30多次手術,一次次傷痛中醒來,這個穿着假肢的不服輸女孩開始帶着微笑重新出發。過去五年牛鈺多次參加馬拉松,今年5月11日,她又一次回到汶川參加馬拉松。當奔跑在賽道,在陽光中笑着揮手,她希望人們記住自己的堅強和樂觀,也期待鼓勵更多殘障人士走向自己的康莊大道。出書、擔任博主、做志願者,這些年牛鈺一直在不懈地豐富人生厚度,努力在生活中尋找快樂。現在牛鈺正準備出版第二本書:「第一本書記錄到我的23歲,第二本書想從23歲寫到今年28歲,希望跟大家分享我的新變化。」
鋼腿女孩:事情都有正反面 要先成為自己
「經歷過汶川地震,我始終有一個信念——活在當下非常重要,所以我能做的就是把當下每一步走好」,牛鈺說,每天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都會收到上千條私信留言,「每個人的人生和經歷都是不同的,就像事情都有正反面,要先成為自己。被愛包圍長大的我希望將愛和正能量傳遞給更多的人。」正如5月12日當天,牛鈺在社交平台發布的文章:「原來這麼多年,我們一直相互支撐陪伴,去讓5月12日這一天變得越來越普通;我們懷念着逝去的親人和朋友,更加珍惜當下;我們感恩一路走來的每一個支持。」 她告訴記者,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夠讓年輕朋友們少一些焦慮、正視內耗。
獨臂村醫:苦學醫術守護村民安康
江西吉安獨臂村醫陳桂平從1996年背起藥箱,騎壞了16輛自行車,騎行超過12萬公里,每日穿梭在鄉間小路上行醫,今年已經是第29個年頭。獨臂的他不僅面對求學碰壁時並未放棄學醫夢想,幾番堅持終於走進衞校課堂。為了解決單臂打針換藥難題,陳桂平買來針頭和注射器,一直反覆在自己的手臂、臀部、腳背上練習,就連父母和弟弟妹妹也成為他的陪練,經過無數次的努力,他終於熟練地掌握了單手打針換藥等各種醫療技術。當鄉親們說出「小陳打針打得一點都不痛啊」,陳桂平知道這份信任裏藏着更多包容與鼓勵。「這些年來,我進過百家門,吃過百家飯,腦海裏已經有2,000多個活病歷本,」陳桂平說,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村醫的隊伍,共同守護鄉村百姓的安康。
民警「巧姐」:自學手語溫暖「無聲世界」
重慶市公安局沙坪壩區分局紅岩派出所民警何巧,是社區居民們的「巧姐」。為方便與殘障人士溝通,何巧自學手語,在會場她還演示了常用的那句「需要幫助找警察」。何巧所在社區磁建村曾經有一座用於保障聽障人群就業的福利工廠,工廠轉型搬遷後,就地安置了近200名聽障群眾。初到社區工作時,何巧非常不適應,面對聽障人士,常常敲不開門、見不到人、說不上話。「每逢聽障居民報警求助,我都需要請手語老師當翻譯;遇到聽障居民到警務室辦事,對方不停比劃,我卻不得其解,遇到不識字的聽障群眾,服務起來就更難了」。
在一次又一次的尷尬「遭遇」中,何巧意識到「成為他們」是和殘障人士拉近距離的最好辦法。於是她開始瘋狂學習手語,向聽障居民請教,找教材、視頻自學、參加手語培訓班,「剛開始的那段日子,我像着了魔一樣,在家做飯的時候都一隻手拿鍋鏟,另一隻手練習」。「手語不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打開心門的鑰匙」。何巧說,一年多的學習讓她基本掌握了手語,此後手語也成為她幫助殘障居民的得力助手:一位聽障青年因為失戀割腕自殺,她耐心勸說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一對聽障夫婦因病喪失自理能力,她多方協調將他們安置到福利院;父母無法給聽障兒童輔導作業,她主動當起「家庭教師」。漸漸地,「有困難找何巧」成了殘障居民用手語比劃頻率最高的動作。2019年,何巧與同事創建了全國首個「巧姐無聲警務室」,她也期待更多同行加入助殘行列,用尊重與理解架起「心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