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廣宇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於澳門出席工商界座談會,向港澳企業界提出「四點希望」,包括發揚鬥爭精神、堅守國家立場、堅定發展信心、講好港澳故事等,尤其強調要有「錚錚鐵骨」,為工商界帶來重要啟示。

夏寶龍主任的講話明確指出,企業與國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事實上,港澳工商界歷來在關鍵時刻與國家並肩而行,從抗擊亞洲金融風暴、非典疫情、金融海嘯,到近年的新冠疫情期間,港澳企業屢次展現責任與擔當,與國家風雨與共。如今,面對國際局勢日趨複雜,中美博弈持續深化,國內外市場環境瞬息萬變,企業如何在堅守國家利益的同時維持競爭力、吸引投資、擴展業務,便成為值得深思的議題。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夏寶龍主任提出的「四點希望」中,除了強調堅守國家利益底線,也提到要堅定發展信心、專注做強做優企業、發掘新市場、講好港澳故事。這反映中央並非否定企業逐利本質,反而更加希望企業在愛國的大前提下,尋求與國家發展方向一致的出路。若果企業只因怕誤踩「政治紅線」而不敢主動求變、不敢投資外地、甚至裹足不前,最終只會拖慢整體經濟發展,影響大局。

國家經濟正處於結構轉型關鍵期,港澳作為「超級聯繫人」,肩負特殊角色。要落實「一國兩制」下的高度自治與國際化優勢,企業既要懂政治,也要懂市場。真正有擔當、有風骨的企業,應在堅守國家立場的同時,善用自身專業、技術和國際網絡,在合法合規下開拓海外市場、打造民族品牌,讓世界看到中國企業的硬實力與高素質。

在「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發展藍圖下,創科正是本港最具潛力的突破口。無論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還是綠色低碳、數字金融,企業不僅是科技應用的主力軍,更是創新制度與模式的實驗場。夏寶龍主任提出希望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其實正需要制度上為創科企業提供明確空間與保障。例如,當前香港在數據跨境、科研資金申報、知識產權保護、科技審查與國安界線方面,仍有不少灰色地帶。對初創及中小型科技企業而言,這些「不確定風險」往往比技術挑戰更難預測,也更容易被輿論放大甚至政治化,政府必須主動清晰界定,才能提升投資者信心,穩住人才。

愛國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企業在關鍵時刻的選擇與承擔。不過,愛國和盈利並不衝突。只要企業能順着國家的戰略方向,靠創新和實力打拚,在國際舞台上講好中國故事,自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空間。國家發展離不開企業,企業成功也有賴國家穩定支持,雙方是一體兩面,最關鍵是如何拿捏好這條「政治與市場」之間的平衡線。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責任編輯: 孫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