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國彬 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隨着中美削減關稅協議公布及落實,關稅戰所激發的避險情緒趨平復。全球各地金融市場表現,由4月份危機最烈時,美元資產爭相走避、股匯債無一倖免,到近期美股科技板塊強勢回升,跟其相關度甚高的加密貨幣亦見受捧。
美國談判代表發言,態度跟早前幾星期意氣風發,完全兩回事。當然,以特朗普作風,大家知道不會輕易放棄,大概6月底一大批美債到期後,又可能舊事重提。
政策消息市主導 看圖索驥存盲點
何況協議並非無條件,亦具時限,一切視乎進展,尤其各方努力和誠意,稍為不足,都可導致再次落空。觀乎短期氣氛好轉,風險胃納上升,此消彼長,避險略為緩和,然而,不太可能扭轉到4月前,更不可能回到1月20日特朗普上任前,一切難復舊觀。
不一樣的何只風險胃納!過去幾星期,金融市場大上大落,給予市場參與者的,可以是危,也可以是機,但肯定充滿啟示和教訓,尤其如今投資者有強勁電腦,加上豐富資訊,可是,一旦遇上政策消息市,全球政經形勢罕有急劇變化,很多歷史數據的參考價值大降,勉強根據此盲公竹,效果有點像以盲帶盲,反正當前景象,之前未試過。4月這種波動,可謂是看圖索驥的真正盲點。
挑戰頂級基金經理信念
的確,近期不少全球最有名的對沖基金經營者,在訪問中表示,有別於大家慣常的做法,以不同策略配搭,希望左閃右避,以期規避一時風險,但對於中長期的回報表現仍可保不失,如今是太多新聞,三朝兩日在報價機資訊上出現的,便是重大政策變動,大家疲於奔命,可能簡單持有現金更好。連這些金融生態中最頂層的生物,都這樣剖白,操作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的確就算人家不說,4月份至今的經驗,大家都可以有切身體會。
4月份一役,對於不少投資者而言,都是極具挑戰性的時間,所受到的挑戰,不單是單月的盈虧表現,更多的是基本信念,例如,對於面對突如其來的眾多消息,究竟應視之為隨機震盪,之後會隨時日而減退,抑或其實如今是大時代的變化,一切都不一樣了。
小心運用槓桿,方可捱得過去
相對於這種,今次不一樣的思維,另一說是危機時時有,今年並不特別多,一切如舊,換了時間地點人物而已。每個年代都有當時的特別之處,但最終有些基本原則維持,例如長期而言,具有代表性的股市指數向上,普遍風險資產跑贏通脹,足夠分散程度的投資組合,可以有足夠抵禦波動的能力,投資者只要捱得過去,沒有因為過度槓桿而沒頂便可。不同的投資態度,反映不同的世界觀,也最終決定投資者的財富累積方式和效果。(權益披露:本人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或本人之聯繫人或本人所管理基金並無持有文中所述個股。)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