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西方歌劇經典《魔笛》即日(15日)起一連四日於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上演。和以往不同,這部歌劇穿越百年,故事地點設定在人來人往的地鐵站。在香港這座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這場魔幻之旅的趣味想必也會有所不同。「這次我們的主演陣容集結來自美國、芬蘭、墨西哥、澳大利亞和中國香港等地的優秀歌唱家。另外,演出中歌唱部分語言是德文,而台詞部分則是英文,這亦是迎合作為國際化都市——香港本地觀眾的需求。」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歌劇《魔笛》監製莫華倫介紹。關於《魔笛》以及香港歌劇發展的故事,還有哪些值得探索?接下來,跟隨大公文匯全媒體,與莫華倫展開對話。

「走入劇院 才能感受美聲帶來的震撼」
莫華倫除了是香港歌劇院藝術總監,亦是世界知名男高音歌唱家,他介紹,「歌劇距今已有四、五百年歷史,是當時社會最流行的表演方式。有的人可能認為歌劇難以觸及,但其實它與中國粵劇、崑曲類似,都是通過音樂和唱腔講述故事。和粵劇、崑曲不同的是,歌劇使用的是意大利文、德文、法文等語言,以及採用美聲唱法。」



莫華倫稱,現在觀看歌劇非常方便,劇場提供中英文字幕,觀眾能清楚理解每一句歌詞。他強調,歌劇的魅力在於現場體驗。「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有1600個座位,演出不會使用麥克風等電子設備,每一場演繹完全依靠樂團演奏的樂器及表演者純粹的人聲,這種『不插電』的體驗是網上錄音無法比擬的。只有來到現場,才能感受到美聲的震撼。」
三方聯合製作 《魔笛》「小精靈」添驚喜
《魔笛》作為一部經典之作,過往曾由無數創作者二次詮釋。對於香港歌劇院來說,早在2011年,已同挪威歌劇院合作,聯合製作新版本《魔笛》;2018年,香港歌劇院又為香港年輕歌唱家製作出一個音樂會版本。今次上演的《魔笛》,則是香港歌劇院同北京國際音樂節、北京中央歌劇院及南澳洲國家歌劇團(State Opera South Australia)聯合製作而成。

「所謂聯合製作,意味着這場演出不僅會在香港進行,未來還會前往澳洲演出,明年則會在北京中央歌劇院上演。」莫華倫解釋,「聯合製作最大的優勢在於資源共享,各方共同承擔製作成本,並根據情況優先聘請當地歌唱家。今次香港演出,集合香港歌劇院合唱團、香港歌劇院樂團及香港歌劇院兒童合唱團參演。值得一提的是,今次演出中六位可愛的『小精靈』便來自兒童合唱團,他們將有許多演唱和表演的戲份。」


香港歌劇傳播兩定位:走進大眾、走向世界
「香港擁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與西方國家的接觸已有百多年歷史。自1997年回歸,香港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樑,而歌劇文化也早已在此地扎根。」莫華倫說,「香港歌劇院成立22年發展至今,每年已經可以做到製作三部歌劇;加上香港每年有藝術節等活動,觀眾在一年內大約可以欣賞到六至七部歌劇。隨着時間推移,香港觀眾群體不僅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年輕化。」

作為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莫華倫認為在歌劇傳播方面,香港有兩個主要定位,一是將歌劇文化普及化,二是以高水準、國際化製作,展現香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的形象。「香港本地不少歌唱家都在國際上有一定地位,另有許多國際頂尖歌唱家願意來港演出,因此香港歌劇院的演出陣容始終保持國際一流水平。」莫華倫說,「隨着大灣區與香港交通越來越便利,我們亦希望吸引更多大灣區觀眾來港觀看歌劇演出。」
多措施助力歌劇人才培養 《獅子山下》將開啟大灣區巡演
歌劇需要走近觀眾,據莫華倫介紹,在香港本地已採取多項措施吸引年輕群體欣賞歌劇。在人才培養方面,香港歌劇院已連續開展三輪「年輕藝術家計劃」,培訓超過20位香港年輕歌唱家,並為他們提供演出、以及與國際歌唱家同台的機會,資助他們到海外學習。觀眾方面,莫華倫稱,香港歌劇院會定期將約30分鐘的迷你歌劇帶到香港一些學校巡演,吸引學生接觸歌劇。「以這次歌劇《魔笛》為例,在最後一次總綵排中,我們邀請200位學生及低收入家庭的觀眾免費觀看。我們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讓年輕人體驗歌劇的魅力,長大後對歌劇產生興趣,並提升他們的文化修養和對國際文化的認識。」莫華倫說。
隨着交通不斷便利,香港歌劇院與大灣區的合作亦不斷緊密。莫華倫透露,今年下半年,香港歌劇院計劃帶領香港年輕歌唱家前往大灣區四座城市——深圳、佛山、中山和珠海開啟《獅子山下》音樂會巡演。「『獅子山』是香港精神的代表,《獅子山下》音樂會亦已在內地近20個城市演出。如今新啟動大灣區巡演,我們希望能夠向當地推廣歌劇文化,亦期待未來將打造的香港原創歌劇帶向大灣區演出,逐步深化合作。」莫華倫表示。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孫夢璐報道,視頻拍攝:Sunny、鄔茜;剪輯:鄔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