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在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休閒遊玩。
●端硯匠人在製作端硯。
●《觀·山海》長城情境光影秀。 網絡圖片
●2023年,小同學們在曲阜市參加研學活動,並背誦《論語》。
●登上國家大劇院的蘇州評彈。

滄海聽濤處,文脈貫千秋;雲岫觀霞間,精神耀九州。

一個地方的旅遊產業若要得到長遠的發展,不能只是停留在千篇一律的商業街和紀念品店,而是要遵循當地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人文脈絡,在文旅融合中擦亮歷史文化招牌。近年來,全國多地的景區皆積極從歷史文化中汲取養分,將其和當地旅遊景點融合在一起,帶給遊客們獨一無二的旅遊體驗。在中國遼闊的版圖上,東部地區控扼河海交匯之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此處,一場以文化為魂、以創新為翼的文旅實踐正在縱深推進。●文:香港文匯報記者小凡、丁寧 綜合新華社、中新社報道 圖:新華社

山海關的戰鼓擂響歷史回音,杏壇青杏醞釀師道傳承,肇慶端硯吸引古今文人,平江河的搖櫓搖擺蘇式韻律……行走在祖國東部,每一處駐足都聆聽文明回響,每一程追尋都守望精神家園。如今,傳統文化與時代脈搏同頻,千年文韻為現代經濟賦能。讓我們以天地為筆、以時光為墨,在匠心保護中永存歷史記憶,在恒久傳承中賡續中華文脈,在創新發展中激揚文明力量,共同譜寫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山海關實景演出令長城煥新

初夏的陽光灑在雄偉的山海關長城上,與青磚灰瓦交相輝映。

「五一」假期,河北山海關景區新推出了實景演出《長城戰鼓》,演員身着鎧甲,擂動巨鼓;遊客穿梭其中,彷彿置身長城古戰場。

「這鼓聲都和我自己的心跳同頻共振了!」趙先生特意從遼寧鞍山趕來觀看這場演出,「這一刻,我突然懂了為什麼說『長城內外是故鄉』。」

燕趙俠風,世代相傳。在這裏,長城文化不僅是歷史記憶,更轉化為文旅產品,推動着地方經濟發展。「我們要在加強保護的同時打造更多特色項目,讓古老的長城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山海關區旅遊和文化廣電局局長蔣立彬說。

山東曲阜傳承孔子興教精神

從儒學課程到漢服體驗,從非遺研學到創意手工,「五一」假期,山東的孔子博物館開設了15項特色研學課程。

立夏時節,山東曲阜孔子博物館內,72棵杏樹青果纍纍,一群身着漢服的學生踮起腳尖,輕觸樹枝上毛茸茸的青果。「在真實場景里學習,能讓抽象概念變成具體實踐,使傳統文化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孩子們的心田。」許澤坤說。

「古人將『杏壇』作為孔子興教的象徵,後人用『杏壇』指代教書育人之所。」講解員許澤坤指着枝頭青杏說,「這72棵杏樹,既致敬孔子開創教育之先河,也代表着孔門七十二賢的精神傳承。」

齊魯文化,如泰山般厚重深沉,在禮樂傳承與杏壇講學中,淬煉出崇德尚義、經世致用的精神品格。

12歲的學生朱若琳說,她曾在書本中讀過杏壇講學的典故,如今參加「杏子青了」研學課程,對典故的現實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

肇慶端硯文化融入現代生活

端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出產於唐代初期端州,即今日肇慶市東郊的端溪,故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

廣東肇慶端州區白石村,村民們世代傳承端硯製作技藝,蔡三洪是白石村人,祖上曾是當地四大製硯家族之一。蔡氏族人從宋代開始製硯,漸以「蔡家龍」和「塔香雲」雕刻技法作為家族安身立命的根本。蔡三洪說:「我們的龍雕非常生動,深淺浮雕講究線條細膩流暢,當年有許多人想模仿我們的雕刻方法,但是都做不到位。」  

受中華文化影響較深的國家和地區,對高品質端硯的需求很大。過去,日本等市場對端硯的需求旺盛,當時海外部分人習慣自帶毛筆、硯台和墨條寫字作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塊優質的老坑硯台甚至能在日本市場可以賣到數千美元。在當時的廣交會,日本採購商看到端硯有售,開價即買。」蔡三洪稱。

傳統的製硯工藝在一代代手藝人的堅守中也在不斷創新發展。1985年出生的肇慶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程振業創新發展出一套將端硯和漆藝融合的端硯着色技術,將端硯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推出了豐富多樣的文創產品。

在蘇州古城體驗「蘇式生活」

「一條平江路,半座姑蘇城。」位於蘇州古城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名人故居、古老宅第比比皆是,蘇繡、宋錦、蘇扇等非遺項目匯聚於此。

在這裏,每寸肌理都彰顯着江南細膩美學的極致追求:緙絲匠人用緯線織出水墨漸變,評彈藝人以琵琶演繹百轉千回。

「五一」假期,不少外地遊客體驗了一次「蘇式生活」:上午喝一杯早茶,中午吃一碗蘇式麵,下午聽一曲蘇州評彈,晚上坐搖櫓船夜遊平江河。

「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人文經濟學實現從理念到實踐的關鍵環節。」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楊志純說,文化創新創意在煙火氣、文藝範、科技化的邂逅中競相迸發,豐富厚重的文化資源優勢正不斷轉化為新的發展優勢。

在歷史縱深中尋找答案,於現實維度裏把握脈搏,當五千年文明積澱與現代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歷史便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