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憑藉區位、成本和政策優勢,成為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溢出的重點區域。在這一戰略藍圖之下,廣西「接得住」的同時,也面臨如何「鏈得穩、轉得強」的新挑戰。在貴港PCB產業園內,全自動化生產線晝夜運轉,但銅箔、覆銅板等70%的原材料仍需從深圳採購;在梧州金海不銹鋼的冶煉車間,已實現智能化,但高端產品研發依然依賴佛山總部。
制度土地人才方面待發力
「廣西要充分利用低成本優勢及與東盟接壤的地理位置,重點打造『中轉地和供應鏈關鍵節點』。但要讓『灣區研發』與『東盟市場』在廣西實現無縫對接,仍需要在制度開放、土地利用、人才培養等方面進一步發力。」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在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表示,廣西雖為中國—東盟合作的重要平台,但與廣東之間在經濟體量、技術能力與制度成熟度上仍存在顯著差距。灣區企業外遷的意願固然強烈,但如何把「項目落地」轉化為「產業成鏈」,廣西還需補齊多重短板。
彭澎指出,廣西雖享低土地成本優勢,但因工業用地指標緊張,亟需推進「標準地」改革,提升土地供應效率;同時,產業鏈配套不全、過度依賴單一龍頭,需與大灣區、長三角等區域協同;此外,高校與企業對接不足導致研發「接口錯位」,要引導「產學研+金融」要素落地;再者,東盟市場反饋不暢,須構建「東盟需求—灣區研發—廣西製造」的閉環,發揮中轉樞紐作用。
當好灣區東盟「轉換器」
當大灣區的科創資源與東盟的市場紅利在廣西交匯,這片土地正迎來價值重構的歷史機遇。正如彭澎所言:「廣西應跳出產業承接思維,構建樞紐型經濟生態。廣西不需要複製灣區,而應成為灣區與東盟之間的『轉換器』。」唯有打破「承接轉移」的路徑依賴,通過產業鏈協同、要素重構與制度突破,才能將區位優勢轉化為「樞紐優勢」,在雙循環格局中開闢出一條跨境產業鏈的新範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