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昨日宣布,因應牙醫人手增加,將於6月起增加牙科街症服務的名額接近三成,並優化登記流程以便利市民,以及在本月26日推出「社區牙科支援計劃」,增加為有經濟困難的弱勢社群提供的牙科服務,預計每年約有4萬人次受惠,不少市民均表示贊成和歡迎,認為很有幫助。牙科街症服務名額的「加碼」,反映衞生署開放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來港註冊執業及牙醫招聘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未來宜持續適時適度引入合資格非本地培訓牙醫。「社區牙科支援計劃」是一項惠民便民德政,展現了特區政府為完善牙科服務「做窄做深」的決心,未來宜探討如何進一步釋放公私營協作的潛力,以擴大服務覆蓋面,讓更多有需要的市民受惠。

立法會在去年7月通過《2024年牙醫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放寬非本地培訓牙醫的註冊門檻,允許合資格者通過有限度註冊或特別註冊途徑來港執業,直接填補公營體系的人手缺口,是香港醫療改革的重要里程碑。衞生署在短短數月內已成功招聘逾65名新牙醫,其中9名為非本地培訓者,令在職牙醫比例從69%提升至81%,服務容量隨之擴張。這不僅印證政策具立竿見影之效,也凸顯香港對國際牙科人才的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首批非本地牙醫多具備內地、英國及澳洲的執業經驗,且能流利使用粵語,迅速融入本地醫療體系。他們獲派至牙科街症診所後,有效紓緩前線壓力,證明「本地培訓」並非必要門檻,專業能力與文化適應才是關鍵。衞生署未來宜進一步簡化註冊流程,加強與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的協調,包括擴大境外招聘宣傳、設立專案小組加快資格審批,並針對特定牙科專科定向引進人才,以紓緩香港公營牙科服務長期供不應求的壓力。

至於「社區牙科支援計劃」透過資助32間非政府組織合共提供近80個服務點,預計每年為4萬人次提供廉價的補牙、拔牙及止痛等服務,且每次可處理3顆牙齒,突破街症服務的「一牙一籌」限制,既擴大了服務覆蓋面,亦可減輕公營診所負荷。

計劃的長遠成效取決於公私協作的深度,未來可逐步納入洗牙、鑲牙及根管治療(杜牙根)等項目,並放寬申請條件予更多的有需要家庭。特區政府可與私營機構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按服務量與需求度提供梯度化、差異化的靈活資助,鼓勵私營診所騰出更多名額予資助患者,加大釋放私營服務的潛力。同時,應善用科技提升效率,例如透過「醫健通」整合預約與病歷系統,減少行政重複。針對行動不便者,可結合關愛隊提供上門初步評估,再轉介至合作診所,從而更全面地協助基層及弱勢群體克服「睇牙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