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瀚

剛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香港迎來了旅遊熱潮,訪港旅客達到約110萬人次,按年增長22%,內地旅客增約兩成。強勁的客流亦帶動消費增長,飲食業生意額整體上升兩三成,酒店入住率普遍達到90%;零售業中,珠寶、化妝品、海味等生意上升約三四成,旅遊區藥房生意額上升7%至8%,可謂客似雲來,丁財兩旺。不過,部分媒體則將目光聚焦到年輕一代背包客的「特種兵旅遊」現象上。年輕人以經濟實惠的方式探索世界,在互聯網分享體驗,雖然消費不高,但卻能為當地的旅遊業帶來更有力的宣傳效果和發展機遇,也能鼓勵社會各界對旅遊消費模式和旅遊需求轉變的深入思考。

近年來,「特種兵旅遊」流行於內地年輕人社群間,講求以最短時間和最低成本走訪最多景點的極致效率,成為年輕人展現「年少志在四方,雙腳丈量世界」的方式。對於這一漸趨常態化的旅遊模式,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香港作為好客城市,一定要歡迎所有旅客到來,若只歡迎某一類旅客,並不利於構建香港良好形象,也不會使香港成為一個受旅客歡迎的地方,建議香港應該深入了解內地旅客新旅遊模式和新喜好,認識他們不斷變化的旅遊路線。

實際上,現今旅客的旅遊需求已發生改變,不再執着於傳統景點和購物熱點,他們傾向「深度遊」,熱衷於發掘那些鮮為人知、小眾獨特的旅遊特色。而「特種兵旅遊」的流行,正契合了當下部分旅客追求性價比與深度體驗的需求。這種旅遊模式帶來長期效益,對於旅遊地文化傳播、小眾景點推廣等方面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不能以短視目光衡量其經濟價值或市場潛力。

特區政府去年底公布《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重點推動文化、體育、生態及盛事與旅遊深度結合。當中包括拓展海島旅遊、發掘更多郊外及海島旅遊路線等。特區政府倡導的「無處不旅遊」理念,在內地年輕旅客身上得以充分體現;許多過去鮮有問津的小眾景點、特色店舖通過社交媒體意外走紅,成為年輕旅客爭相「打卡」的新寵。西貢萬宜水庫、深水埗復古相機店舖、西營盤「高街鬼屋」、寶馬山「紅香爐峰」等港人平時未必留意的地方,在旅客的宣傳下被大量分享,知名度大幅提升,為餐飲、零售、交通等周邊行業創造潛在客源,產生的長期效益不可估量。

「特種兵旅遊」在國際上已是常態,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人們選擇青年旅社、民宿,甚至露營作為住宿方式;以公共交通、徒步或騎行代替打車出行。這一群體同樣是一股不可忽視的經濟力量,他們雖然單次消費不高,但數量龐大且「網感」極強,透過裂變式傳播為當地帶來持續且多元的經濟效益,既為文旅產業開拓了「以小博大」的發展新思路,更倒逼業界重新審視代際消費觀變遷下,旅遊業如何從資源競爭轉向體驗創新和服務升級。

旅遊本就豐儉由人,不同旅客有着不同的預算與偏好。香港作為東道主,應做好全方位配套,以包容多元的姿態接納、適應不同旅遊模式,並動態作出調整。針對不同客群在消費價格、旅遊路線、活動安排、住宿選擇等方面開發多元產品與服務,精心打磨香港旅遊的金漆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