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浩鳴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

香港正處在關鍵轉型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領域取得的突破性進展,正在推動香港社會邁上更高的階梯。筆者認為,政府應積極考慮建立統一數據庫,讓社福界及其他社會各界,能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更合理地用好有限資源,為社會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香港社會已進入高齡化,2023年65歲以上人口大約佔總人口23%,未來還將以更快的速度持續上升。政府統計處預計,到2046年,65歲以上人口的比重將達至36%。人口老化將給社會發展帶來衝擊,極大加重長者服務,安老、護老、照顧者服務等社會服務的壓力。此外,社會貧富分化、年輕人發展、家庭支援、殘疾人士和精神病康復者關懷、少數族裔及新來港人士融入社區等各類社會問題同樣值得關注,也需要社福機構投入大量資源和人手,為市民提供適切及適時的支援和服務。

善用科技 提質增效

與此同時,香港社福界又正面對資源緊縮、人手緊張等問題,在全球經濟下行的背景下,政府提出削減經常性開支,社福界的一筆過撥款,到2027/28年度,將累計縮減7%。而在經濟環境面對更大不確定性因素的衝擊下,社福界透過社會籌資,解決資源緊張問題,也日顯艱難。

運用好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科技技術,是社福界應對這些困難和挑戰的一條可行路徑。筆者期望,政府可以進一步考慮放寬限制,允許社福機構使用更多政府服務及各類公共服務的大數據資料,讓社福機構可以更精準地識別出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地區居民,乃至一些需要特別關注人士的服務需求,更好地規劃設置不同的社會服務,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益。

在推動社福界運用好人工智能、大數據方面,政府在過去幾年間,也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比如,透過「智方便」平台,打通不同政府部門已收集的市民的個人資料,方便市民使用不同的政府服務。在推進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醫健通」)方面,經過多年努力,政府已將「醫健通+」轉型為集醫療數據互通、服務提供及流程管理於一身的綜合醫療資訊基建,目前已覆蓋全港超過八成市民及主要公私營醫護提供者,有效地推進了跨界別協作及健康管理和監測,對社福界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素,也有實質的支持。

政府在推進跨界別共同大數據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筆者認為,政府應積極考慮建立中央數據庫,統一儲存和管理公私營數據,同時建立數據安全保障機制,讓合資格的社福機構,可以安全、便利地使用各類政府,以及公私營社會服務機構的服務數據,更好地分配資源和人手,為社會提供更精準的社會服務。

智能分析讓資源分配更合理

如果能夠用好這些政府及公私營的公共服務數據,將可大幅提升社福界的服務效率,提高成本效益。比如,社福機構可以透過分析人口普查數據,以及政府的公共醫療紀錄、社會福利署、房屋署等政府部門的各類服務個案數據,再結合社區關愛隊的日常服務和探訪數據,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精準地分析出不同社區、不同類型社福服務的要求,更合理地分配好有限的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適切的服務,避免「一刀切」導致的社福資源分配不合理問題。

同時,社福機構也依據這些數據分析,更精準地預測各類服務的發展趨勢,制定更具針對性的提早介入方案,以便更好地運用有限的資源,更有效地為社會解決問題。甚至可以依據精準的數據,為特定的人群,制定人性化的專門服務。更好地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科技,提高生產效率和服務質素,是全球發展的新趨勢,香港在這方面也應更積極地推進,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