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銳意成為「演藝之都」,更為澳門文旅產業的發展注入新動能。美高梅中國控股與中國大導演張藝謀聯手打造的全新駐場巨作《澳門 2049》作為代表性項目,在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的歷史性時刻開演,今天5月14日《澳門2049》迎來第100場演出,歷經四個多月的精彩演繹,觀眾反應如何?
日前,美高梅品牌策劃高級副總裁廖頴琦(Catarina)出席第四屆ArtBiz Asia論譠,演講「傳統文化與未來時空的融合」,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至今我們收到了許多正面的鼓勵,尤其來自觀眾的反饋。首先,他們對於傳統表演與科技的碰撞感到驚喜;其次,許多觀眾都未曾想過,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竟能以如此嶄新的方式呈現。」而讓她最感欣喜的是,各國觀眾在每次觀賞演出時都能全然投入其中,享受其中的精彩表現,尤其是小朋友也喜愛這場演出,並且能乖巧地坐着觀賞整個過程。
「我們設計這場演出,首先是希望為澳門的旅遊項目增添一股新力量,將這個主場演出納入其中。同時,也觀察到整體旅客趨勢與旅遊消費導向是,家庭遊客的比例日益增加。這場演出恰好吸引了許多這類型的觀眾。此外,表演採用簡單明了的結構,使得即便是外國觀眾,也能輕鬆投入並對節目體驗和觀感給予高度評價。」從目前來看,她表示這是一個良好的起步,也讓大家對未來充滿信心。在文旅項目上,眾人將繼續努力發揮所長,促進整個行業的發展,使業界能夠創造更多機遇。
讓外國遊客了解中國文化
《澳門2049》共有八個單元,分別為「神鼓·影子」、「呼麥·飄渺」、「苗歌·空靈」、「岔口·面具」、「秧歌·數控」、「彝聲·海洋」、「美獅·光芒」及「唱書·源起」,整場演出彷彿用80分鐘環遊中國,同時感受到中國四面八方的風土人情。舞台精彩之處在於呈現了西北花兒、蒙古呼麥、苗族古歌、京劇、北方秧歌、彝族彝聲、陝北說書、中華舞獅共八種非遺,且巧妙融合來自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科技,賦予非遺全新的呈現形式,又帶來了極具深度的思想表達,是在任何舞台前所未見的。
有觀眾認為演出中北方元素似乎是重點,未來是否會增添澳門本土故事或更多南方元素?Catarina認為,整個《澳門2049》的架構由八個單元組成,這提供了很好的調整空間。事實上,這些單元的設計是可以疊代更新或進行替換的。「至於是否會增加更多南方元素?我們目前正在持續研究與準備,希望能夠逐步加入與澳門相關的文化元素。」
她分享說︰「我們也在積極準備,幫助外國朋友更深入了解中國文化。至於他們是否有反饋,表示想知道更多關於現代中國的內容?我們每次演出後,都會收集觀眾的意見,而他們也給予我們許多直接的回饋。許多人從未想過中國的非物質文化或中國的文化,不僅僅是他們所認知的傳統中國文化。對他們而言,呼麥、描畫等元素帶來了全新的視覺衝擊,而在科技的運用下,這種表現方式更成為一種嶄新的演繹。」
她亦表示:「外國遊客在觀賞這場演出時,雖然看到的是傳統文化,但卻深刻感受到其中的創新元素。而且,他們也注意到,在中國,特別是我們澳門,駐場演出已成功融合科技,展現出現代化的一面。因此,我認為這對我們而言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支持,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這項創作仍有深厚的基礎,可以繼續推動與發展。」
演出具良好國際推廣潛力
談及營運這場大型演出項目,對她們而言究竟是壓力還是動力?Catarina肯定地表示:「我認為舉辦如此盛大的演出,對我們而言更是一種動力。這股動力來自於每天看到觀眾人數不斷增加,整體人流持續上升,這讓我們充滿信心。而更大的動力來自於觀眾層面的拓展,我們吸引了更多不同國籍的旅客,這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推動力。」
在開拓市場和客源方面,她們有什麼策略?「我認為《澳門2049》本身就是一個傳揚中華文化的極佳宣傳渠道,因為它運用了國際語言,能夠跨越文化界限。透過這場駐場演出,它不僅是一個藝術表演,更是一項旅遊項目,因此在宣傳方面,能夠有效助力我們拓展國際市場。在這裏,觀眾的層面不僅僅局限於旅遊。或者,在業界中,熱愛劇場的人對這種體驗會有更深的感受,他們喜歡燈光、音響,並且致力於科技與藝術創作,使這一領域的可能性大幅拓展。因此,我們認為《澳門2049》不但是一個精彩的演出,更是一項極具價值的文化產品與項目,具有良好的國際推廣潛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