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目前的狀態,青年作家王占黑不認為自己在全職寫作,「準確說是『自由職業』。」她沒有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壓力要在什麼時間交出怎樣的作品,「這樣表達起來更從容。」她說。這般的「自由」已經持續五年了,對於王占黑來說,現狀叫做「摸索」,「想要摸索到一個平衡的狀態,現在挺好的。」
正值香港初夏,有陽光也有微風,王占黑受邀來到浸會大學擔任華語駐校作家,參加了文學及社會科學院舉辦的「華語作家創作坊」,參與作家對談、個人講座和主持寫作班等活動,她也藉由這段時間近距離探索、觀察香港。●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這位90後作家年紀尚輕,卻已在文壇嶄露頭角。2018年出版小說《空響炮》及《街道江湖》,並憑藉《空響炮》獲得首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2020年又創作小說《小花旦》。王占黑的作品主要關注城市勞動階層的生活,部分獲改編為電影和戲劇。2023年她參加愛荷華大學的國際寫作計劃,並在2024年出版最新作品《正常接觸》,探討新冠疫情期間的日常生活記憶。
在內地某個書評網站上,有讀者這樣解讀王占黑去年的作品《正常接觸》:「身處上海的作家似乎都要寫過了『魔幻三年』,才能繼續創作別的題材。」對此,王占黑認為這個題材的釋放,有點像一種自我療癒,「當時想要以寫作的方式去回溯或者說反芻疫情,三年的日常生活好像是一道坎,你得跨過去才能試圖像從前那樣正常去生活。」以此,似乎印證了這位讀者的看法。
生活在何處?
造訪香港,王占黑有不少觀察與感觸。「香港的公共屋邨就很像我小時候住的工人大院。」是次,她帶來的講座題為「生活在何處?小說中的城市空間」,也正正是她小說中着墨較多的部分。
「有的人可能更多關心家庭內部、人際關係什麼的,我更關心的是在城市當中,每個人怎麼去參與公共生活,所以我也會找到一些想要跟大家分享的生活在城市當中觀察過的一些小小的現象,比如說像晾衣服、超市、班車、橋洞底下住的流浪漢、公園、散步等等日常生活,我會在小說當中寫到很多這種公共空間。」王占黑認為,寫身邊的人和日常生活是共通的,例如社會當中老年人在經歷的生活,也是自己正在經歷的,這是一個共同體,「我沒有經歷過過去一兩輩人的動盪,比如戰爭或者政治運動,就沒有這些苦難,但我不認為只有大起大落才值得書寫,生活中小小的起伏也是故事的線索。」她說。
「並不會為了寫作去調整生活」
「我不是為了寫作而活着的,寫作只是我生活的一個部分,當然它是我很重視的一個部分。」2020年前,王占黑還有一份全職的工作,那時候,她會在工作期間「偷偷地」寫作,大部分作品在工作後的晚上完成,消耗很多。但是她強調,辭職並不是為了變成一個全職寫作者,僅僅是因為累了,希望休息一下,能夠消解工作中焦慮的部分,「於是我現在並不會因為自由職業而增加寫作量,作品不能量化我的生活。」她說。
然而,她坦誠而道,沒有壓迫感,效率是不高的,「這幾年確實寫得少了。」她說。「好像並不是我一個人的困惑,同齡的寫作者可能跟我差不多。」在她看來,寫作這件事,還需要慢慢去摸索,「寫得越多,越覺得自己好像對寫作了解得越少;越發覺得自己好像始終在一個剛開始的階段,不自覺地就會放慢腳步。」但是,王占黑還是認為,每一次寫作都像是一個契機,她不強求自己要找回原來的步伐,認為寫作並不是「不進則退」的簡單過程。她說:「反正我不是一個職業寫作的人,所以如果我沒有什麼想寫的,我就暫時不寫。」
反思在哪裏 更新就在哪裏
事實上,作為年輕一代的寫作者,王占黑已經完成了四本成熟的作品,也受到業內的肯定,拿了一些獎,持續地參加一些講座、對談。在她看來,寫作本身的困惑並不是想像中的低谷或者非常痛苦的狀態,「就像是你一直在跑步,某一段山路你選擇走路,這是一個有點像節奏的起伏、輕重緩急。而且對寫作抱有困惑,就是很正常的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直對寫作抱有新鮮的心態,一直寫下去對我來說可能反而不正常了。我的反思在哪裏,我的更新就在哪裏,有一個停頓是我可以接受的。」
儘管「小說中的城市空間」是王占黑寫作中的一個重要的命題,但她的表達並不一定從自身出發,也沒有太多與自我出身向內索求的故事,「我覺得書寫城市裏的人某種程度上就是在表達我跟城市的關係或者我跟外部世界的關係,這是我一直很感興趣的部分,也有寫作者更感興趣的是自己精神世界的深度,這種很常見,可能我感興趣的是和我有關的,是我和外部世界的連接,當然也有外部世界當中人和人的連接。」
在浸會大學的講座結束後,有同學找到她說,受到她的寫作方式的啟發,發覺生活中的細節值得落筆,對王占黑來說,香港之行能讓部分人找到共鳴,就是好的。「當代生活碎片太多,也有一些現代人很幽微的痛苦,尤其是在互聯網的作用下,我們整個社會也是越來越賽博的,很魔幻。包括每天看到的新聞,或者是我們在共同經歷的一些公共事件,你不能說它小,也是我們共同在一個歷史時間裏面經歷的東西,所以我只能說我們每一代人都在自己的歷史語境裏面,你一定會找到可以寫的東西,也一定會找到值得去寫的東西。」她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