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 拉

一直以為自己對食物漠不關心,因為總是將各種美味拒之門外。

燒臘、炸雞、烤牛肉——這些大多數人趨之若鶩的佳餚,從未在我的點菜單裏出現。尤其是肉類,更是心甘情願地避而遠之。年輕時沉迷食療養生的書籍,篤信「簡單食物」才是健康之道,於是長年以蔬果和豆腐為主食,十餘年不碰紅白肉,卻也不算真正的素食者,魚蝦偶爾入口,但蚌貝類的海鮮始終無緣我的餐桌。

見人啖蟹、嗦螺、食蛤、嘗鮑,皆波瀾不驚,無動於衷。去中國時,席上擺上大閘蟹,一人一隻,我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那份遞給身旁的朋友。家中曾有人送來6隻肥蟹,我望着牠們手足無措,最後乾脆轉贈他人。朋友笑我,說如此昂貴的珍饈美饌竟被棄若敝屣,未免可惜。情不所鍾,何來惋惜?反倒慶幸有人願意接手,替我解了這場「蟹劫」。

若問我最愛的食物,無須思考,脫口而出的竟是燒臘與炸雞。熟悉我的朋友對此頗感訝異:「同你一起吃飯時,你卻是從不點這些啊?」「愈喜歡的東西,應該愈少吃。」我答。年輕人嗤之以鼻,滿臉不解:「這是什麼歪理?人生苦短,美食當前,不敞開肚皮大快朵頤,反而克制節制,豈不辜負口腹之慾?」我但笑不語,這樣的對話已不知重複過多少次。

世人往往誤解自律,以為它是對生活的束縛,是對享受的剝奪,是一種刻意與美好事物保持距離的苦行。但在我看來,自律從來不是為了壓抑,而是為了掌控慾望,讓人生的樂趣更為純粹。美食的吸引力毋庸置疑,油脂交融的燒臘,外酥裏嫩的炸雞,哪一樣不是世間絕妙的滋味?可愈是沉溺其中,愈容易讓享受變得廉價。若縱情放任,毫無節制,那些曾讓人味蕾歡愉的美味終將成為日常尋常的一部分,失去原本的珍貴。適時克制,反倒能讓味覺保持敏銳,讓期待保有溫度,讓每一次放縱都更有意義。

世間缺乏的,並非美食,而是自律的習慣。美食如此,人生亦然。多少人羨慕別人的成就,感嘆自己始終無法達成目標,卻從未真正去培養一種「克制」的能力。想要健康身材,卻總敗給消夜的誘惑;想要專注讀書,卻難以抵抗手機的吸引;想要達成夢想,卻屢屢在舒適區停留。人一生面對的不是外界的阻礙,而是內心的懶散。

很多人習慣了按時進食,不管是否飢餓,到了飯點就該動筷,彷彿吃飯只是一種例行公事、一種生存的慣性。我卻喜歡等待,等待身體真正發出訊號、等待味蕾最清晰的時刻。餓到極致時,一碗白飯都能嘗出米香的層次,一口清湯也能回甘如蜜。此時,食物不只是食物,而是一種回應,是身體與食物最原始、最誠實的對話。這樣的體驗,讓人對食物心存敬意。

一次飛機延誤十幾個小時,待終於抵達已是深夜,坐在路邊攤前,面前不過是一碗簡單的麵條,湯頭清澈,佐料寥寥,然而那一刻,每一口都帶着生命的重量,彷彿天地間的滋養盡數匯聚於此。沒有精雕細琢的調味、沒有繁複講究的擺盤,但每一根麵條都被飢餓賦予了最深刻的意義。這一刻才明白,真正的美味,從來不是食物本身,而是身體對食物的渴望,是飢餓賦予它的靈魂。

現代人的吃飯方式,常常讓我想起另一個畫面:在宴席上,滿桌珍饈,人們談笑風生,筷子在佳餚間遊走,卻只是淺嘗便罷。他們或許吃下了美味,卻不曾真正「品嘗」過,因為從未飢餓,食物只是慣性的填充,甚至來不及在味蕾上留下痕跡,就已消失在下一個話題裏。這樣吃飯,未免太過輕慢。

我相信飢餓是對食物最好的敬意。只有等到它成為真正的需求,我們才能嘗到它最原始的本味。像一場等待已久的重逢,像一場值得銘記的邂逅,那是人與食物之間最真摯和幸福的相遇。

真正的自律,並非苛待自己,而是深知什麼才是更長久的幸福。放棄眼前的短暫滿足,換來更持久的自由和成就,這才是自律的意義所在。

世間最好的滋味,藏在最極致的飢餓裏。所以,面對愛得深沉的燒臘和炸雞,我更願意讓它們停留在適合的時機,不隨便進食,也從不浪費美味。克制,不是虧欠,也不是不在意,而是一種更深的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