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與名畫家周彥生孫女、藝術家周洋伊在關山月故居前留影。作者供圖

梁君度

五一期間,我到廣州辦書畫展。廣州美術學院馬寶紅老師參觀展覽後,邀我到美術學院一聚,晚上便和她一家到美院陶陶居用餐。

陶陶居所在那大廈十分奇特,內裏掏空幾層,藏着一座兩層半的樓房——竟是嶺南畫派巨匠關山月的故居。

初到此處,穿過大廈那現代化的玻璃門,當目光觸及那座隱匿其中的故居時,一種穿越時光的感覺油然而生。它靜靜地佇立着,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望着過往的歲月。

關山月故居之所以成為一座現代商業大廈的「核心景觀」,背後折射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文化遺產保護與商業開發的複雜博弈,其特殊的存在形態既是歷史建築保護政策的成果,也是城市更新模式下多方妥協的產物。關山月故居原為1982年由廣東省委、省政府專款建造的兩層半嶺南風格小樓,位於廣州美術學院內,是關山月晚年生活與創作的核心場所。2014年,該建築被廣州市政府認定為歷史建築,這一官方身份成為其免遭拆除的核心依據。開發商在規劃昌崗東路商業綜合體時,因故居已被列為歷史建築,不得不調整設計方案,最終採用「房中房」結構,將故居完整保留於大廈中庭,並對外牆進行修復以還原原貌。這一決策體現了近年來中國對歷史建築「應保盡保」政策的落實,但也暴露了產權歸屬模糊的問題——故居產權屬於廣州美院,而非關山月後人,導致早期拆遷爭議中家屬未能直接介入。

為平衡商業開發與文化保護,項目採用了獨特的建築策略。廣東現代廣告創意中心(即包含故居的大廈)由碧桂園與廣州美院合作開發,通過「挑高鏤空設計」將故居嵌入商業空間:故居佔據首層約170平方米,外圍保留花園與圍欄,上方則建造21層寫字樓,形成「樓上有廈、廈中有樓」的奇觀。

近年來,關山月藝術基金會正推動故居文獻與作品的數字化,通過虛擬展廳和短視頻傳播其藝術成就,同時定期舉辦展覽。這種「活態保護」既緩解了物理空間限制,又使故居成為連接藝術教育與大眾文化的橋樑。

未來,如何在動態城市發展中維繫此類遺產的原真性與功能性,仍需探索更精細的平衡機制——正如關山月所言「不動便沒有畫」,保護與創新亦需在「動」中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