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楠)青年科學家是科技強國的新生力量,為剛起步、致力於前瞻性科研領域取得突破的香港科學家提供實質支持,裘槎基金會向來自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的4名青年科學家,頒授2025年度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
各獲500萬元上限科研基金
4名得獎者分別聚焦有關激光性能、精密數學工具、量子材料、高效電池的研究,每人可獲港幣500萬元上限的科研基金,未來5年於其專業範疇進行開創性探索,為推動香港的教育和科研發展作貢獻。
裘槎基金會昨日公布前瞻科研大獎得獎名單,其中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系助理教授向超,憑藉在硅光子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在「用於先進光子積體電路的集成式雷射器」的卓越貢獻獲獎。他的研究聚焦開發能直接整合於各類平台的高性能激光光源,其團隊研發的多層異質集成技術,結合先進硅光子集成電路,顯著提升傳感器精準度、通訊系統頻寬與能源效率等關鍵指標,可突破限制並實現可媲美大型獨立設備的卓越激光性能,並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可大幅降低成本。
另一得獎者、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校長特聘助理教授蔡沛彤,聚焦於研發精密數學工具,處理複雜的幾何和拓撲結構,包括高效參數化、自動特徵檢測、拓撲感知的三維形狀重建。他利用應用計算幾何、微分幾何和數學影像技術,提升形狀分析的準確性和效率,同時減少幾何畸變加深科學理解,可改善醫學影像和定量生物學,幫助預斷和診斷疾病,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
香港科技大學物理學系助理教授宋雪洋,以量子材料解密項目獲獎。她專注研究阻挫量子磁體、分數量子霍爾狀態及奇異超導態等量子材料,及探討分數化與規範結構等新興物理現象,透過對稱性、反常現象及拓撲學等尖端框架,解析先進材料的物理特性與相變過程。宋雪洋期望,通過破解某些材料極其高效或反直覺的導電或導熱能力現象,能揭開量子材料之謎,以設計新型材料,開創前沿、突破性的節能技術,並應用至小型電器,以至大型供電網絡等不同層面。
同樣獲獎的香港城市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徐吉健,致力於高性能電池的開發,他專注融合陰離子氧化還原正極材料,透過多電子轉換來提升電池容量,其採用數據驅動方法來篩選電解質,使其適用於綠色能源儲存,並確保在零下40°C至 80°C的極端溫度下穩定運作。
他的研究引入具人工固態電解質界面的金屬負極,以提升電池的安全性和耐久性,目標是設計新一代更環保、更安全和更低成本的電池,確保技術具有可擴展性和經濟可行性,有效克服現有鋰離子電池限制,推動可再生能源儲存技術朝更環保、更快速、更低成本方向發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