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典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

5月10日至11日,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在瑞士日內瓦舉行。這場備受全球關注的對話歷時16小時,最終以「實質性進展」這一關鍵詞為全球市場注入信心。會談結束後,中美於12日發布《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明確雙方將在5月14日前調整加徵關稅,暫停部分關稅措施,並建立常態化經貿磋商機制。這一成果不僅為中美關係的緊張局勢按下「暫停鍵」,也為全球經濟穩定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體現了中美雙方在複雜博弈中尋求平衡的務實態度。

此次會談的背景可謂「山雨欲來」。自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對華加徵145%關稅後,中國以125%的反制性關稅回應,導致全球供應鏈陷入混亂。美國一季度GDP環比意外萎縮0.3%,創下三年最差紀錄,而中國同期經濟增速保持在5.4%的穩健區間。高關稅政策的副作用日益顯現,美國西海岸港口數據顯示,4月底來自中國的貨運量同比大幅下降,西雅圖港甚至出現自疫情以來首次「零貨船到港」的罕見景象。與此同時,據中國海關總署的進出口數據,4月中國對美出口貨物330.24億美元,同比減少約21%,但通過開拓東盟、中東等新興市場,整體外貿仍保持8.1%的同比增長。中國經濟的韌性,讓美方不得不重新審視其關稅政策的實際效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的共識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關稅調整展現階段性妥協,短期壓力有望緩解。

此次關稅調整不僅為兩國企業與消費者減輕了短期成本壓力,也為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提供了喘息空間。根據聲明,美方將取消此前加徵的91%關稅,並將34%的「對等關稅」中的24%部分暫停實施90天;中方則同步調整反制措施,保留10%剩餘關稅。這一雙向削減的舉措,既回應了美國國內通脹高企與企業成本上升的現實需求,也體現了中方通過反制手段迫使美方讓步的戰略韌性。短期內,美國零售業、中國出口導向型產業將直接受益,而全球貿易摩擦升級的風險亦有望得到階段性緩釋。

二是磋商機制成為長期合作基石,制度化安排減少誤判風險。

雙方明確將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與美方財政部長、貿易代表牽頭,定期或不定期舉行高層會談,並可根據需要開展工作層面磋商。這一機制的設立,不僅為當前關稅問題的落實提供了監督渠道,更為未來可能出現的分歧提供了常態化解決路徑。通過輪流在中國、美國或第三國舉行磋商,雙方能夠更靈活地應對不同議題,減少因信息不對稱或戰略誤判引發的衝突風險。尤其在數字經濟、綠色技術等新興領域,制度化的對話機制有望成為兩國合作的新支點。

三是中方堅持原則立場,美方釋放務實信號。

中方在談判中展現出的原則性與靈活性並存的立場,成為此次會談的關鍵變量。面對美方單邊加稅的壓力,中方始終堅持「對等反制」的底線,未在核心利益領域作出讓步。美方則在經濟壓力下釋放了務實信號,取消高額關稅的舉措被解讀為其「脫鈎」政策遭遇現實阻力後的策略調整。值得注意的是,中方通過RCEP框架向東南亞轉移訂單、擴大與「一帶一路」夥伴的貿易往來,已有效降低了對美依賴,這種多邊布局的增強,使中方在談判中更具戰略自主性。

儘管聯合聲明釋放了積極信號,但中美結構性矛盾的深層化解仍需時間。美國國內政治極化與對華技術競爭的激化,使得雙方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的規則制定權爭奪難以短期消弭。此外,美方對「中國產業補貼」的審查、中方對金融與科技領域開放的審慎態度,均可能成為未來談判的潛在障礙。中美貿易摩擦的反覆將拖累全球經濟增長,而此次階段性妥協雖能緩解短期緊張,但若雙方無法在戰略互信層面取得突破,長期的「競合博弈」仍將主導雙邊關係走向。對於全球經濟而言,這場博弈既是危機,亦是倒逼改革的契機,唯有在競爭中尋求合作,在對抗中構建規則,才能真正實現互利共贏的可持續發展。

展望未來,中美經貿關係的健康發展更需雙方持續投入。

一方面,此次關稅調整的落實需要在具體執行層面保持透明與協調,避免出現「口頭承諾」與「實際操作」脫節的情況。另一方面,雙方在知識產權保護、市場准入、技術轉讓等長期議題上的分歧仍需通過磋商機制逐步化解。此外,如何將此次會談成果轉化為更廣泛的國際合作框架,也是中美兩國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例如,在氣候變化、數字貿易等全球性議題上,中美能否通過合作為國際社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將成為檢驗兩國關係韌性的重要標尺。

中美關係的穩定不僅是兩國之福,更是全球增長的基石。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國際環境下,中美兩國能否在競爭中找到平衡、在合作中實現共贏,不僅關乎雙邊利益,更關乎全球經濟的未來。此次日內瓦會談釋放的緩和信號,為世界注入了更多確定性,也為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提供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