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護士一直以來悉心為病人提供各種護理服務,又優化急救流程以把握「黃金救人時間」,今天(12日)是國際護士節,他們的付出應獲得讚頌。隨着本港人口日趨老化及中風患者年輕化,伊利沙伯醫院中風科護士於2021年結合護理專業概念,與科技資訊部共同研發並試用急性中風通報系統,讓各部門於疑似中風病人送抵醫院前已獲取其資料及病況,提前做好準備,縮減急救時間,有關安排已擴展至聯合醫院。
醫管局表示,會以現有系統為基礎,開發一套在各公立醫院均適用的系統,預計今年下半年再在一兩間醫院試用。
醫管局九龍中醫院聯網顧問護師(中風科)郭慧茵日前表示,現時全港有8間中風科綜合模式護士診所分布於不同醫院聯網,每年服務約3,000人次,相關服務模式能減少患者前往急症室的次數,「根據過往數字顯示,該安排能有效降低患者再次中風入院的機會至5%以下。」她指出,該護士診所由中風科護士主導,會提供評估、康復支援、健康及預防指導等全面護理。
她引述,曾有病人誤以為血壓回落不用吃降血壓藥,或沒有中風症狀便可停服阿士匹靈,護士診所通過教導,讓病人能按指引服藥,降低中風風險。護士診所亦會監測病人的康復進度,必要時協調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及營養師等跨專業團隊轉介,為病人制定綜合康復計劃。
伊院實現「病人未到資訊先行」
郭慧茵續說,過去不少病人因不了解中風症狀,或覺得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對病人而言,每分鐘都非常重要,每遲一分鐘便可能損失190萬個腦細胞。」為了優化急救流程及爭取急救時間,伊利沙伯醫院於2021年開始試用急性中風通報系統,實現「病人未到,資訊先行」。
她解釋,以往做法是疑似中風病人到了醫院急症室才通知中風科護士,護士需要打十數個電話聯絡相關部門同事做準備,甚至要致電病人家屬了解情況。新系統則是救護員將疑似中風病人送院時已提前通知急症室護士,待對方將病人資訊輸入系統後,中風科護士立即前往急症室評估病人,方便團隊成員提前做好準備,在短時間內搶救病人。
她指出,新系統提高了團隊協作效能,同時提升病人康復率,「這不僅是科技創新,更是對生命的承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