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芬 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
近期香港旅遊業再迎復甦,五一黃金周期間訪港旅客數量顯著增長。不過,有個別聲音指,部分旅客選擇「窮遊」香港,認為他們對提振本港經濟有限甚至擾民。香港向來都具備包容的個性,旅客來港的行程豐儉由人,都應讓他們感受到香港是好客城市。不論是高端消費,還是簡便出行的旅客,他們的行程設計以及消費形式已出現明顯變化,香港須主動識變應變求變,以更創新的方式提升旅遊體驗,展現獨特的文化魅力,為旅客留下難忘的美好印象。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所有旅客都應被歡迎,絕不能「揀客」。鄰近的深圳,之所以從小漁村發展成今日繁華都市,秉持的便是「來的都是客,來了就是深圳人」的開放理念。香港多年來都是開放包容的地方,禮待每一位旅客,是促進社會繁榮興旺的核心動能。旅客的到來,本身就是對香港的認可與支持,不能因消費能力的差異而區別對待。
旅客效益不能局限於消費多少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回應記者提問時指,新旅遊模式是會常態化,強調香港作為一個好客城市,一定要歡迎所有旅客到來,若只歡迎某一類旅客,並不利於構建香港良好形象,也不會使香港成為一個受旅客歡迎的地方,建議香港應該深入了解內地旅客新旅遊模式和新喜好,認識他們不斷變化的旅遊路線。
事實上,就算是坊間部分人所謂的「窮遊」,並不一定代表這群旅客的消費力低。如今,很多年輕人熱衷戶外旅行,用專業背包、高級帳篷徒步露營,看似「窮遊」,實則花錢不少,旅客所追求的是深度遊體驗。選擇在香港「窮遊」的內地旅客,大都是希望更接地氣地走進香港社區,深切感受港人日常生活,是出於對旅行目的之合理規劃。
許多人欣賞歐美背包客那種「輕裝遠行萬里路」的畫面,原因是背包客往往更看重旅行期間感受到的各地文化習俗,增加對世界的認識,建立更成熟的個人價值觀和世界觀。事實上,從旅遊經濟角度看,「窮遊」也有着不可忽視的價值。雖然「窮遊」旅客的直接消費可能相對較少,但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旅行體驗,也為目的地作出了廣泛且有趣的宣傳,有助吸引更多旅客前來。這是一種無形且長期的收益。環顧來港旅客當中,越來越多內地青年旅客是因為從網絡看到香港小眾景點的「打卡」攻略而特意來港遊覽,不僅可催谷景點旅客人數,更帶動附近地區的餐飲、零售等行業的發展。而且,旅客只要來港旅遊,就可聚集人氣,那種人頭湧湧的熱鬧氛圍,並非有錢就可買到。
提升服務水平 展現獨特文化魅力
近兩年特區政府積極推動「無處不旅遊」理念,旅遊業界也須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努力提升整體旅遊體驗,比如,針對一些選擇「特種兵旅遊」的旅客,業界可開發更多高性價比的旅遊產品和住宿選擇,這方面可借鑑日本的膠囊旅館、台灣地區的青年旅社等。
香港有個別人對所謂「窮遊」者有意見,背後折射的,是業界仍過度依賴傳統旅遊經濟模式,對新興旅遊趨勢仍然缺乏了解。本港旅遊業一段長時間以來主打高端購物旅遊,但隨着旅客需求日益多元化,「特種兵旅遊」的興起打破了原有的旅遊模式。時代在發展,旅遊市場在變化,若想香港保持旅遊競爭力,就必須與時並進,應以更廣的胸懷接待各類旅客,以更多創新做法提升服務質量。
旅遊本是一場心靈的交流與文化的融合,旅遊的效益不應局限於旅客的消費金額而下定論。香港有着獨特的文化魅力,也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理應成為讓所有旅客都能感受到溫暖與尊重的地方。摒棄對「窮遊」的偏見,以好客之都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方可使香港旅遊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