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這豪言壯語,出自於元代套曲作品《一枝花·不伏老》的對白,作者是元代戲曲大師關漢卿。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作品洋溢激昂積極的精神。慷慨悲歌、樂觀奮爭,這是關漢卿作品最鮮明的特點。從他的作品,我們會見到一個浪漫多才、狂放頑強、樂觀熱血,並堅決不向黑暗現實妥協的藝術家,我們也不禁要想,他的成長和家庭脈絡,如何為他日後在戲曲領域的輝煌成就奠定根基?
溫暖家庭環境利培育自主感
關於關漢卿原生家庭的細節,至今仍存在眾多不確定性。我們只能依據現有的文獻記載《祁州志》、《錄鬼簿》、《元史類編》以及清代關氏族譜所述作推敲,如有些資料說關漢卿是關羽的四十一代孫,有些則更為準確,說關漢卿約生於金末,出身「醫戶」家庭。
根據艾瑞克森(E.Erikson)幼兒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幼兒期(約1歲半至3歲)是自主羞愧與懷疑階段。在元代,「醫戶」是專業從事醫療行業的戶籍,屬太醫院管轄,社會地位比普通百姓略高,容易建立起珍貴的自主感。而這種自主感,無疑為他在日後戲曲創作中面對種種挑戰時,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力。
而據美國心理學家尤里·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在《人類發展生態學》一書中明確闡述,家庭是幼兒成長的微系統。溫暖又相互扶持的家庭環境,猶如一個安全港灣,讓幼兒能夠放心地去探索世界,這使關漢卿有條件接受較好的文化教育,飽讀詩書、系統學習儒學,為日後文學創作奠定基礎。
同時,關漢卿生活在元大都(今北京 ),當時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壯大,勾欄瓦肆等娛樂場所興盛,為雜劇發展提供了土壤。他身處其中,接觸到三教九流各類人物,這使他的作品題材豐富多樣,涉及社會各階層生活。像《救風塵》描繪了底層妓女的遭遇與反抗,《竇娥冤》展現了普通百姓在黑暗統治下的冤屈,這些故事都源自他對當時市民生活的觀察。
科舉路不通 以筆墨為刃
可惜的是,關漢卿生於蒙古滅金的動亂年代,科舉考試的大門被長久關閉,使他無法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實現傳統文人的抱負。他一生未取得顯赫官職,長期與底層藝人交往密切。
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仕途失意的關漢卿,毅然離開家鄉,前往元雜劇繁盛之地平陽。在那裏,他進入了廣闊的文化與社交空間,接觸到書肆中浩如煙海的典籍、戲院中精彩紛呈的演出,並與眾多雜劇藝人、說書人交流往來。這種經歷讓他對社會不公和人民苦難感同身受,作品風格豪放潑辣、直面現實。他敢於揭露社會黑暗面,如《竇娥冤》中借竇娥之口對天地鬼神的質問:「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體現出他對社會黑暗的憤怒批判,形成了作品強烈的現實風格。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斷學習雜劇創作技巧,汲取民間故事的敘事精髓,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學底蘊與創作靈感,最終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風格。
關漢卿一生創作了六十多部劇本(一說六十三部),數量之豐富,比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多出一倍。儘管保留下來的僅有十八部,但每一部都是經典之作。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性,更蘊含着深刻的社會意義。他以戲曲為鏡,照見了當時社會的種種問題;以筆墨為刃,向黑暗現實發起挑戰。正是憑藉着卓越的才華,關漢卿在元雜劇領域大放異彩,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也流芳百世,深深扎根於中華文化的土壤之中,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
●梁可茵老師
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