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1)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2),恨別鳥驚心(3)。

烽火連三月(4),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5),渾欲不勝簪(6)。

註釋:

[1]春望:「望」字可作兩解,一解為「望見」,放眼當下戰亂中的景色;另一解為「盼望」,期盼戰亂早日平息。

[2]濺(粵:箭zin3)淚︰流淚。

[3]恨別:指被迫與家人分別,心懷怨恨。

[4]烽火︰古時用煙火來示警,傳遞軍情,借代為戰爭。

[5]搔(粵:穌sou1)︰抓癢。短︰短少,稀落。

[6]渾(粵:暈wan4)欲︰簡直、已然。不勝(粵:升sing1)︰承受不了。簪(粵:糌zaam1)︰髮簪,用於髮髻上的飾物,以固定髮髻頭冠。

語譯:

國都已殘破,但山河仍在,春天的長安城,只有雜草叢生。

感傷時局,花兒也難禁涕淚,離別怨恨,聞鳥鳴叫更感驚心。

戰火已持續三個月了,一封家書抵得上萬金。

我頭上的白髮愈抓愈稀少,簡直已無法固定好髮簪了。

賞析:

杜甫技巧純熟,功力深厚。詩中首聯用「側寫」之法,不詳言國如何破,僅提及山河仍在,隱含城闕殘破,人民家園被摧毀之意;也不詳言人事,但如非人口凋零,又怎會任由雜草叢生而無人打理?

頷聯用「雙關」手法。這兩句指作者感傷時局,怨恨離別,竟至於見花聽鳥這等賞心樂事,也只有傷心落淚、驚心動魄的感覺。同時也可指花鳥通人情,因為「感時」,帶露水的花正如濺淚;因為「恨別」,鳥兒也驚慌地叫。這是文學上的「移情作用」。

頸聯用「誇張」手法,一封家書竟值萬金!但處於兵荒馬亂、家人生死未卜之際,又相當合情理,因為親情無價。

尾聯用「示現」手法,極言作者愁苦之情,然而不易言明如何深刻,便說白髮愈抓愈稀疏,以至於插簪不穩,十分形象化。

杜甫以超凡入聖的詩筆,將山河破碎的悲愴、黎民疾苦的憂患,熔鑄成字字泣血的千年絕唱。他以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為骨,以「民胞物與」的仁者情懷為魂,困頓中始終心繫蒼生。這份跨越時空的家國擔當,讓「詩聖」之名不僅是對其文學造詣的褒獎,更成為中國人精神脊樑的生動寫照。

這份赤誠穿越千年,在你關心家國大事時,在你認真生活的每一刻,把「小我」融入「大我」,就是對詩聖精神最好的傳承。願你用自己的方式,以青春守山河,用行動續寫新時代的愛國華章。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金夢瑤(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