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洪澤楷)香港早在明清時期已有生產陶瓷並外銷,而廣彩是最具代表性的本地瓷器,香港甚至一度成為廣彩製作之都。如今香港廣彩業式微,工廠所餘無幾。為保護與傳承這一精巧非遺技藝,嶺南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推出廣彩製作技藝導師計劃,培養5名導師並到中學傳授廣彩技藝,令廣彩得以傳承和推廣。有參與計劃的學員表示,廣彩的色彩與構圖具有敘事特點,題材與技巧亦融貫中西,期望傳承廣彩技藝,令文化與美得以延續。
傳統手藝是文化承傳的重要載體,但隨着時間推移和社會變遷,傳統工藝正面臨被遺忘的危機。有見及此,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和支持下,嶺南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攜手合辦「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計劃分為導師培訓計劃、學生培訓與體驗課程兩部分。
廣彩製作技藝導師培訓計劃由香港陶瓷研究會副會長何廖綺玲擔任導師,計劃培訓5名學員,今批學員預計下月完成課程,最快今年9月會到中學向中學生傳授相關技藝。
何廖綺玲介紹,廣彩最初是中國皇室的供品,因其製作精美,且具有容器作用,受到不少西方皇室的青睞。同時,廣彩是中西交融的特色載體,題材中包括大量的中西歷史,因此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課程設置方面,她表示會向學員傳授廣彩的每項製作步驟與技巧,在打實基礎後則會帶領學員到訪澳門與廣州,與當地廣彩大師交流,豐富學員的創作題材與技巧。
接受導師培訓的學員周皓琳本身主修陶瓷專業,曾出版過多本獨立漫畫,其陶藝作品傾向敘事式地以陶人及彩繪表現世界觀。2020年,她開始參加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研習廣彩工藝。她向香港文匯報表示,曾經從事漫畫的工作經歷,嘗試在廣彩技藝中融合陶瓷器與漫畫語言。
學員冀延續廣彩文化和美
另一學員陳淑娟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傳意設計學系。她表示,廣彩中西合璧的題材和技巧,以及那工整密鋪的錦地邊飾,與香港的城市面貌很相似,就如同多元文化和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特別讓她感到共鳴,希望自己能傳承這門工藝,讓廣彩的文化和美延續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