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銅車馬(複製品),是展覽中最大型的開放式展品。
●欣賞兵馬俑彷彿與古人對話。
●修復人員在安放陶家狗。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供圖
●在香港出土的漢代文物。 主辦方供圖
●漢代動物俑面帶微笑。
●近看兵馬俑有許多細節之處。
●康文署文物修復辦事處館長(立體文物)廖慧沁(右)與一級助理館長(出土文物)王潔。
●銅劍的展示方式修改為以銅釘固定銅劍在有斜度的底座上。

正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的「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下一統——陝西秦漢文明展」是「中國通史系列」的第二個主題展覽,亦是今年「中華文化節」的重磅展覽之一。秦漢時期,春秋戰國長達數百年諸侯割據分裂的局面終結,中國歷史上迎來第一個大一統時期。展覽精選超過百件(套)珍貴文物展出,包括秦始皇帝兵馬俑、漢景帝地下兵團與牲畜群像、車馬器、建築構件等,介紹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以及中外交通等發展。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許小梅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詳細闡述了策展理念、文物選擇、互動設計及香港在地化呈現等核心理念。此次展覽系統性整合考古發現、歷史文獻與多媒體技術,既構建中華文明發展脈絡,又以香港為鏡鑑照見國家歷史,為館藏活化與歷史敘事提供創新範式。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小凡

「在現場觀看兵馬俑,好像你正面對一個兩千多年前的將軍,尤其是他們離開秦始皇陵到達香港,更是一種特別的緣分。」許小梅說。

據許小梅介紹,本次秦漢展覽作為「中國通史系列」第二個單元,在策展初期便已確立夏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的邏輯脈絡。她強調:「秦漢時期標誌着中國歷史上首次大一統格局的形成,我們希望透過政治制度、經濟措施、文化科技及交通發展四大維度,系統性呈現這一轉折點的歷史意義。」

藉文物反映秦漢文化轉變

今次展覽展出超過130件(套)珍貴文物,包括秦始皇兵馬俑、漢景帝的地下兵團及牲畜群像、車馬器具、建築構件等,當中11件為國家一級文物,4件首次在內地以外的地方展出。提到展品的選擇,許小梅介紹,今次展覽不同以往只聚焦於一個朝代,而是將秦、漢文物平衡地同台展出,既有高頭大馬的秦俑,也有精緻靈巧的漢俑。觀眾可以通過文物的轉變,體會到兩個朝代在文化上的不同。

三件同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的秦俑各有不同身份,細觀其中一件「跪射俑」身上的甲片,胸部自上而下搭接,腹部以下則反向操作,既保證活動自如又體現軍事工程智慧;高約1.9米的「秦高級軍吏俑」是兵馬俑坑中目前出土級別最高的一種,頭戴特殊冠飾「雙卷尾鶡冠」職責是指揮作戰;最後是無論從姿態還是衣着上都能看出身份低微的「跽姿俑」。

漢代人物陶俑則從真人比例演變至三分之一大小,面部高顴骨特徵體現民族融合,服飾殘件暗示原有織物裝飾。另一邊,動物俑主要來自漢陽陵,漢陽陵是景帝的陵墓,其在歷史上以文景之治出名,由眾多的動物俑便可得知當時畜牧業興盛,百姓安居樂業。

展覽還選用瓦當等建材作為展品,配合圖示,使觀眾直觀地感受到秦漢時期建築物的大小和特點。

許小梅充分肯定了此次與陝西文博機構的合作,借展的文物中有超過50%首次在香港展出。在運輸環節,陝西團隊全程指導文物固定與溫濕度控制,確保兵馬俑等文物安全抵港。

以香港視角呈現「大一統」

為凸顯香港與中華文明的淵源,策展團隊特別選取了一批香港出土的秦漢時期文物,例如在李鄭屋漢墓出土的陶屋模型,可以見到漢代農家生活。香港多處出土的五銖錢,則反映漢代香港地區已納入中原經濟圈。還有大嶼山䃟石灣出土的銅鏡殘片、在馬灣東灣仔出土的大泉五十錢等文物,正正體現了嶺南與中原文化的同根同源。許館長表示,「香港屬於嶺南文化圈,出土的文物既具地域特色,又與中原文化深度交融,這種雙重屬性是香港歷史的獨特寫照。」

「互鑒:中外交通與文化交流」展場更設置專題牆,以圖文並茂方式解說香港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角色。許小梅表示,今次兩地文物對話可以讓香港市民親身感受到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及其在歷史中承擔的角色。

許小梅認為,秦漢文化對於當今亦有深刻啟示,秦漢時期結束五百餘年戰國亂世,休養生息政策催生了《倉頡篇》等文化典籍及靈渠等基建工程。展廳中的陶俑群,細看其表情都在微笑,恰是時代精神的呈現。當社會穩定,藝術創作便展現出生機與安樂。她特別指出,展覽透過香港出土文物,闡釋「統一多民族國家」對文明延續的關鍵作用。

科技互動助不同觀眾理解

除了展出珍貴的歷史文物,展覽還加入了多媒體項目,讓參觀者可以深入探索兵馬俑的服飾和造型,了解秦漢時期的文字及建築材料。展覽特設專區展示秦代統一文字及漢代隸書演變,即使不懂中文的觀眾亦可通過互動裝置上的圖案進行了解。另一處則以互動裝置讓觀眾比對自身身高與秦漢軍人體型差異,強化歷史現場感。而令館方感到驚喜的是,在展區內播放的紀錄片《何以中國·秦漢篇》獲得熱烈反響,常出現觀眾站立圍觀的盛況。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下一統——陝西秦漢文明展」自4月16日起開放予公眾參觀,截至5月7日,已有逾65,000人次參觀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