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丁寧)文物展覽背後有諸多功夫。康文署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出土文物)王潔表示:「當年兵馬俑出土後,因周邊的環境較坑內乾燥,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令兵馬俑上的彩繪在短時間內剝落,因為當空氣中的含水量減少時,會令到彩繪的生漆底層起翹並剝落。不同物料的文物又有其適切的展示環境與溫濕度,太濕或太乾都有機會令文物受損,因此我們在展示有彩繪的陶俑時都格外小心,避免展櫃內的相對濕度出現突如其來的變化。」王潔續說道,展櫃除了在設計及用料方面有特別的要求外,在組裝訂製展櫃時,他們亦與設計師和承辦商緊密合作,盡量提升展櫃的氣密程度。「在超過8.5米長的動物陶俑展櫃內,我們更自製專用的通風系統,務求令已調節濕度的空氣能均勻地在展櫃的展示間隔內循環,使展櫃內的相對濕度持續及穩定地維持在我們所設置的水平,確保文物在合適的環境中展示。」
康文署文物修復辦事處館長(立體文物)廖慧沁進一步解釋,「展櫃內所加設的專用空氣循環系統,是為有特別需要的文物所研製及安裝,經反覆及長時間測試確保其效能及安全才可使用。此系統曾用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其他展覽內,本次因應展櫃尺寸的差異而稍作調整。」她提及在展覽期間,過多的觀眾聚集在密封的展櫃前近距離觀賞文物時,也有可能會導致展櫃內溫濕度有所波動,團隊將24小時持續監測展覽內溫濕度變化並作出相應的調控及保護措施。
根據文物情況調整展示方案
廖慧沁提到香港團隊與西安方面緊密合作,一直就文物的挑選、展示方案和布展的安排等各方面有適時的溝通,為了給所展出的珍貴文物提供適切的保護,館長及文物修復人員更組成團隊親自趕赴西安,與西安方面確認及點收文物,並因應文物的實際狀況交換意見,即時調整展示方案及安排,提高雙方合作效率。
王潔以銅劍和石磬的例子說明:「我們原本打算用銅支為銅劍製作支架,托起銅劍展示,但在陝西首次進行狀況檢查時發現銅劍近劍尖處曾經修復並稍微向一方彎曲,為確保銅劍在展覽期間的安全,我們更改展示方式,以銅釘固定銅劍在有斜度的底座上,一方面為銅劍提供更全面的承托,另一方面亦方便觀眾欣賞。同時亦將配件固定在銅劍附近相對應的位置,讓觀眾藉想像了解它們的原狀及用途。」王潔提到石磬亦是如此,「原本的打算是如果文物狀況許可,我們將石磬斜放展示,但在陝西進行狀況檢查時發現石磬的邊角有條幼細而長的裂紋,為避免石磬在展示期間因不合適的展示方式受損,立刻決定改為平放展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