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江宏 濟南報道)孫武與孫臏是否真是史筆混淆的同一人?正在山東博物館展出的「銀雀山漢簡文化展」中,《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珍貴兵書簡牘集中亮相,通過高清復原與數字互動技術,讓觀眾親睹「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墨跡原貌,在展示先秦軍事智慧的同時,亦解開關於「兵家雙璧」的千年學術爭議。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近五千枚竹簡震驚世界。這批簡牘內容豐富,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七年視日》等古籍及古佚書,涵蓋軍事理論、治國方略、陰陽數術、方技技藝等多個領域。《孫子兵法》與失傳千餘年的《孫臏兵法》同墓出土,使自唐宋以來關於「兵家雙璧」孫武、孫臏其人其書的學術爭議得以澄清。 銀雀山漢墓曾榮獲「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等多項榮譽,是研究先秦至漢初社會的直接資料。
首次全面展示銀雀山漢簡
竹簡雖微,大道存焉。本次展覽以館藏銀雀山漢簡為媒,首次全面展示銀雀山漢簡內容,融匯數字科技與人文研究,讓沉寂的學術瑰寶重煥生機,使冷門「絕學」綻放時代華彩。展覽以「簡牘時代」開篇,還原古人「殺青」的簡牘製作工藝,展示春秋戰國至漢初的書寫智慧。觀眾可通過實物、動畫演示,了解破竹、編聯成冊的全過程,領悟「汗青」背後的文明密碼。此外,《尉繚子》《六韜》《晏子春秋》等典籍將系統亮相,展現古代「軍政一體」的治國方略與齊魯聖賢的哲思精華。
山東博物館書畫部副研究館員楊青介紹,本次展覽還展示了竹簡《相狗方》,詳細記載通過狗的頭、目、肩、腳等部位「相犬」 的方法,展現漢代古人的生活智慧。此外,全國唯一一套完整的春秋時期書刻工具亦在本次展覽重磅亮相,27件青銅工具包括銅斧、錛、鋸、鑿、刻刀等,再現簡牘製作技藝,揭示文明載體背後的工匠智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