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巴基斯坦稱在7日凌晨的戰鬥中,使用殲-10C和霹靂-15導彈一舉擊落了印軍的3架法國產「陣風」戰機。圖為殲-10C戰機。 來源:百度百科
●出現在2024年珠海航展上的國產翼龍、雲影系列無人機。 資料圖片
●2022年珠海航展上的國產「翼龍-3」無人機最大外掛導彈重量2000千克。
●中國電科的雷達實物在2024年珠海航展展出。 資料圖片

專家:國產武器出口旨在守護和平 提供「非西方化」國防解決方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宋偉、葛沖 大連、北京報道)據外媒報道,巴基斯坦稱在7日凌晨的戰鬥中,使用殲-10C和霹靂-15導彈一舉擊落了印軍的3架法國產「陣風」戰機。這是中國戰機在實戰中首次取得空對空擊殺戰果。一時間,國內外網站上對中國產殲-10C戰機和霹靂-15導彈關注度直線上升,其優異的性能引發廣泛熱議。近年來,以軍工為代表的中國高端裝備製造業在國際市場上持續發力,珠海航展訂單金額與產品成交量連創新高。從中東國家多次回購「翼龍」「彩虹」系列察打一體無人機,到以合成旅體系引入中國製造的裝甲車、火炮、電子戰系統,中國軍工已然從「追趕者」蛻變為「領跑者」。

軍事專家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析指出,近年來,珠海航展等展會上的海外訂單數量大增,中國武器裝備受到很多國家青睞,表明國際市場看好中國製造。專家同時強調,中國出口武器裝備的初衷並非為了打仗,而是為了守護和平,為了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中國正在重塑全球軍貿生態,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非西方化」的國防解決方案。

事實上,殲-10早在1998年即完成首飛。2003年列裝空軍後,經不斷升級改型,殲-10C於2013年底成功首飛。而作為外貿版的首批次殲-10CE則是在2022年交付巴基斯坦空軍。正是這款中國早在十多年前就定型的戰機,首次實戰便震驚世界。

殲-10C雷達能探測更遠距離

知名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向香港文匯報指出,殲-10C戰機和霹靂-15導彈是一個完美組合,殲-10C本身性能先進,霹靂-15導彈又賦予了殲-10C戰機更強的戰鬥力,兩者之間可謂無縫鏈接。殲-10C的雷達能夠探測更遠的距離,可以給霹靂-15指引更遠的目標,從而引導霹靂-15能夠更加超視距攻擊來襲目標。

央視專題欄目《兵器面面觀》早前曾介紹,霹靂-15導彈採用雙脈衝火箭發動機,這種推進方式相比傳統方式,在導彈飛行的初段和後段均可助推加速,可以創造近端、遠端兩個很強的「不可逃逸區」,增強導彈的射程和命中能力。

相較於「放在航展角落裏」的殲-10CE,處於C位的殲-20S更被定義為「五代半戰機」,其不僅具備指揮無人機群協同作戰能力,更與美軍F-22形成代差優勢。同為「五代半」的殲-35A,在搭載WS-19發動機後,隱身性、航電系統及綜合戰力已然全面超越美軍F-35。

伴隨中國軍工技術持續突破,技術外溢效應不斷顯現。通過一系列軍貿合作,中國正以衛星通信、無人機作戰體系等「軟實力」助力海外用戶,進一步提升各方戰略互信。

以「高性能+低成本」享譽海外

與西方軍售常綑綁政治條件不同,中國始終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對軍貿零附加條件。礙於美國軍售附帶政治條件、限制技術輸出,如今,不少國家正加速轉向中國。如埃及首次採購殲-10CE戰機,沙特則試圖以紅旗-19防空系統替代美制裝備。

一直以來,中國軍工以「高性能+低成本」的標籤享譽海外,贏得眾多回頭客。譬如泰國採購的中國護衛艦,價格僅為德國同類產品四分之一,但性能可達到其九成。沙特更是在航展上連年「掃貨式」採購無人機、激光武器,並在本土引入生產線。

縱觀歷屆航展,中國軍工正在從單一裝備出口轉向合成旅、無人機生產線等「交鑰匙工程」,以實際行動推動全球防務市場從「武器交易」向「能力建設」轉型。

中國製造用實踐說話市場說話

「實戰是檢驗武器裝備優劣與否的唯一標準。」宋忠平說,中國產的殲-10C戰機加上霹靂-15導彈一戰成名,恰恰說明中國的軍工能力在不斷發展,同時也在不斷追求進步,其背後體現出來的是中國軍事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漸進發展之路。

「這些武器裝備經歷實戰的檢驗,更能證明中國武器裝備發展的技術路徑是正確的,發展的方法是得當的。」宋忠平指出,最關鍵的是,由此可見,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靠我們的武器裝備是放心的、安心的。

近年來,中國在珠海航展等展會上的訂單數量大增,中國武器裝備受到很多國家青睞。宋忠平指出,這些都表明國際市場看好中國製造。中國製造用事實說話、用實踐說話、用市場說話。市場很挑剔,但中國製造能滿足市場。宋忠平還同時強調,中國出口武器裝備的初衷並非為了打仗,而是為了守護和平,為了維護地區和平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