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茗)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近年引入不少先進技術,提升各類手術的成效,威爾斯親王醫院引入3D打印技術製作病人骨骼模型,為複雜的骨科手術作術前演練後,於兩年前研發使用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MR)技術以進行骨腫瘤手術:醫生透過混合實境智能眼鏡,將病人醫學影像處理後的全息圖(3D hologram)投射在病人身上或手術部位,為醫生提供直接的導引,並研究在心胸肺外科、耳鼻喉科等其他專科應用有關技術。
威爾斯親王醫院骨科團隊於2011年已嘗試在骨科手術中應用3D打印技術,至2021年正式在新界東醫院聯網引入3D打印服務,為骨科及其他專科提供有關服務。隨着3D打印技術和流程日趨成熟,醫管局增撥資源予新界東醫院聯網,於去年在威院成立新界東醫院聯網3D打印辦公室,令臨床團隊更廣泛應用3D打印並支援更先進技術作手術之用。自2021年正式引入3D打印,威院至去年已有超過420宗應用個案,一年製作的3D模型多達270個以上。
應用在骨腫瘤手術上
威爾斯親王醫院創傷及矯形科顧問醫生黃國全解釋,以往醫生進行骨腫瘤手術時,會先分析電腦斷層掃描和磁力共振掃描的2D影像,在電腦進行虛擬手術,或透過3D打印實體模型作術前演練,但有關電腦虛擬影像或3D實體模型,仍不能與病人實際手術部位直接融合,醫生需要累積一定臨床經驗評估手術位置。
威院於2023年研發用於骨腫瘤手術的混合實境技術,同年購置混合實境智能眼鏡和電腦裝置,配合醫院網絡搭建,開始進行混合實境技術測試,去年正式引入有關技術。
術前智能眼鏡輔助作臨床檢查
黃國全表示,利用混合實境技術,術前以智能眼鏡輔助,可透過眼睛、手和聲音進行系統操作,以「透視眼」作臨床檢查,即在病人身上或手術部位投射病人的醫學影像處理後的全息圖,可以在落刀之前,於多角度觀察病人皮下情況,例如清晰看到患者體內組織、腫瘤位置以及血管分布,避免手術風險,提高手術精準度與安全性。
影像還可通過互聯網互通,方便醫生經互聯網與醫護人員聯繫,提供或獲取資訊和專業意見,提高手術成功率和安全性。同時,由於只須電腦運算,混合實境技術可節省3D打印手術模具的製作成本和時間。
目前,威爾斯親王醫院擁有4部混合實境眼鏡,其中1部用於影像處理,原則上4部可同時聯網,實現多人同步觀看同一模型,便於培訓與手術協作。有關病患受惠方面,至今已有約50個病人在術前接受該技術的使用。
研拓至耳鼻喉科等專科應用
黃國全表示,威院預計一年可在140宗骨科手術中應用混合實境技術,包括心胸肺外科、耳鼻喉科等其他專科亦正研究應用有關技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