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軒諾
今年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
我迄今去過首都三次,三次都有進故宮遊逛,因自己對中國歷史有着濃厚情意結,中學時曾經沉迷過明清兩朝歷史,更為自己能背出從努爾哈赤到溥儀12個滿清皇帝的年號而沾沾自喜,一直神往這個動工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面世於永樂十八年(1420)的驚世傑作。那時經常翻看中國地圖,拿間尺量度北京跟香港的距離,隨即幻想自己置身古代,騎着汗血寶馬穿州過省上京師,長驅直入紫禁城養心殿冬暖閣面聖,猶如影視劇中的江湖俠客般。小時候嘛,總愛天馬行空、胡思亂想。
1924年10月23日,直系將領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軍閥總統」曹錕,旋即通過《修正清室優待條件》,永遠廢除皇帝尊號,逼宣統皇帝即日遷出皇宮。就這樣,中國最後一個天子愛新覺羅·溥儀與末代皇后婉容、末代皇妃文繡、太監、宮女、守衛等全部被趕出皇城。1987年意大利名導貝托魯奇拍的那齣《末代皇帝》就描述馮玉祥的部下帶兵闖入皇宮時,溥儀正跟兩位妻子在太和殿外的空地上打網球。
翌年,即100年前的10月10日,北洋政府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掛牌成立兼對外開放,自此老百姓也能一睹過去500多年來那24位「九五之尊」才配享用的禁宮風采。
台灣也有一個故宮博物院(1965年開幕),它坐落於台北士林區,面積為北京故宮的三分之一。大書法家王羲之《蘭亭集序》的臨摹本(定武蘭亭真本卷)、《快雪時晴帖》以及「翠玉白菜」就藏在那兒。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則創立於2022年,北京故宮院長王旭東去年底到訪香港故宮館時,便曾表示北京、台北、香港三地故宮的共同使命是要保護和傳承中國人的國寶。
若果當年溥儀沒有被趕出皇宮,那這座富麗堂皇的經典建築是不是仍會被愛新覺羅氏據為己有?裏面是否仍住着皇室後裔?又溥儀一直住在禁宮的話,後來的偽滿洲國皇帝、漢奸、戰犯等污名是否便不復存在?這樣清遜帝的命運便要改寫了,說不定溥儀真有下一代,然後一直世襲,長居大內。果真如此,今人還能進入故宮一窺三大殿的真容嗎?溥儀的子孫們又會否會藉着遊客參訪皇宮的門票收入而賺得盆滿缽滿?不過,歷史就是沒有如果,發生了便改變不了。
雖然開放區域只佔百分之八十,然而不論中外遊客,一旦進入佔地15萬平方米(約5個維多利亞公園大)的故宮後,相信都會對這座鬼斧神工的建築神話嘆為觀止。據百度說,紫禁城內有8,700多間房,如果嬰兒由出生第一天算起,每天住一間房間,住畢時已屆27歲了。還有那赫赫有名的「正大光明」匾額、珍妃井、三希堂、漱芳齋、延禧宮、文淵閣、《清明上河圖》、《平復帖》、青玉雲龍紋爐……
關於故宮的,實在太多、太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