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榮 立法會議員

全球AI熱潮正盛,特別是DeepSeek橫空出世,AI日益廣泛應用到各行各業,顯著提升生產效率。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的嚴峻挑戰,社會服務需不斷攀升,社福界同樣亟需以AI為助力,開創更高效精準的社福服務新局面。

現時,本港社會人口老化、人力短缺問題比較突出。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65歲及以上長者佔整體人口比例將由2022年中的20.8%,逐步上升至2028年的25.3%,2069年更上升至35.1%。同時,由於長者勞動人口參與率較低,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持續下降。

由於人口老化、弱勢群體多樣化需求激增,社工常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難免影響服務質素,難以針對個案的深層需求作出妥善解決方案。引入AI可有助打破困局。AI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能快速分析海量的個案數據,識別家庭暴力、自殺傾向等高危個案、發出警號,協助社工優先介入緊急個案。傳統模式下需數日完成的風險評估,AI系統可短時間內生成報告,確保資源投向最急需的地方。

行政效率有待提高亦是社福界痛點。會議紀錄整理、政策諮詢回應等機械式工作,佔用社工大量時間。引入AI技術,會議內容可即時轉化為文字,自動歸納行動重點,減少人工整理的時間成本與訊息偏差。

AI聊天機器人還可承擔常規諮詢任務,基於政策資料庫即時回應申請資格、服務流程等常見問題,並支持多語言互動,照顧少數族裔等特殊群體需求,讓社工集中精力聚焦複雜的個案。

另外,AI可實現流程優化,光學字符識別(OCR)技術自動提取申請表信息並與政府數據庫對比,即時核實資格,降低錯誤率。這將壓縮審批時間,確保弱勢群體獲得迅速幫助,同時通過AI自動識別異常數據,遏制欺詐申請,保障公帑合理使用。

在決策層面,AI大數據分析能力可為制定社福政策提供科學依據。整合人口統計、經濟指標、服務紀錄等數據,AI可預測社會需求變化趨勢,如區域性貧困率波動、長者護理服務需求增長等,幫助政府與機構提前規劃資源配置。更重要的是,通過分析個案、總結規律,AI可識別高風險群體的潛在需求,推動服務從「事後介入」轉向「事前預防」,提升社會福利的整體效能。

當然,社工的同理心、臨場判斷與創造性介入,是AI無法取代的。引入AI的目的,是將社工從機械勞動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精力投放於人際連結與專業服務,實現科技效率與人文溫度的有機結合。過程須確保技術應用符合倫理原則,尊重服務對象私隱與尊嚴,避免數碼鴻溝加劇社會不平等。

筆者認為,從個案管理到決策支持,從行政優化到風險預警,AI不僅是補足人力不足的被動選擇,更是主動進行科技革新、提升社福質量的戰略轉型。當AI與社福人員的專業能力相結合,社會資源將得到更高效配置,社福服務將延伸至傳統模式難以覆蓋的層面,構建更具包容性、回應力的現代社福服務體系。

在科技與人文並行的道路上,社福界必須與時俱進,以更高質量服務回應時代需求,築牢民生的保障防線。